创新型城市建设看江苏①丨统筹规划协调,城市创新功能进一步强化

“最江苏”导读

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成效显著。近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江苏举行。“最江苏”本期推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看江苏”系列文章专辑,敬请关注。

近年来,各创新型城市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坚持战略规划引领,坚持狠抓落实,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坚持分类指导,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田、支撑引领区域协同创新协调发展关键节点,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了坚实支撑。

江苏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切实抓好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体制改革、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人才激励、创新服务完善、创新投入带动、创新生态营造等重点工作,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

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重大工程

无锡市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进一步彰显创新、生态、人本、法治理念,突出科技驱动、城市引领、民生导向、生态保障,努力使无锡新时期的转型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以产业高端化为目标,无锡市加快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依靠高新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和科技创业家(企业)摇篮城市。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最新趋势,无锡市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竞争优势。

无锡市大力推进信息网络与服务、光电产品、电子元件、通信线缆、数码电子、计算机等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技术研发高地、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地。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重大项目的引进合作,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创新型城市建设看江苏①丨统筹规划协调,城市创新功能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连云港市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该市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建设任务,为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和推进开放创新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连云港市开展“创新英才聚港城”行动,组织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采用招聘、调动、特聘等多种引进方式,从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引进5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连云港市大力推进连云港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和重点引进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到连云港建立分支机构,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连云港市就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创新发展国家新兴临港工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划部署。以新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为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新能源汽车为优先方向,完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行区。

江苏以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以国际视野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着力在构建创新体系、支撑产业转型、打造企业集群、优化政策环境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地造福全省人民,并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海安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和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下一步,海安将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持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争第一,百强排名进二十”。

更大力度优化创新体系。海安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共识,构建集总纲意见、分项机制、财政配套政策于一体的“1 13 1”科创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依托农商行筹建科技银行,健全天使、风投、科创、产业、产业链等基金运作机制,强化担保服务,大力推广“首台套” 保险、科技大型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实施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企业对接科创板、科技服务从主体剥离等,促进科技公共服务,实现创新共建共享。

更大力度强化载体建设。海安深化跨区域改革创新合作,持续提升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创新发展能级,加快创新核心区建设、高端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创新体系构建,打造创新示范园区。持续办好“创新创业在海安”“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主题活动,建强研究院、实验室、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功能平台,依托重点龙头骨干企业以及十大产业集群、十大专业园区,在大院大所合作建设上争创更多成果,打造更多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为企业、为行业提供更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综合服务。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海安将以大会为新起点、新动力,加快探索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勇当全省“两争一前列”排头兵作出海安新的更大贡献。

创新型城市建设看江苏①丨统筹规划协调,城市创新功能进一步强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盐城市科技局坚持创新赋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主引擎作用,着力打造创新服务高效、高端资源聚集、产业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盐城市“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机、开辟新局。

精准发力,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力。盐城市科技局围绕盐城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差别化比较优势,推动每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研究院、一个专业孵化器、一个技术创新联盟、一支以上产业引导基金。聚焦“卡脖子”环节,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实施“揭榜挂帅”,全力突破制约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

精准谋划,提升平台载体承载力。盐城市科技局加快盐城国家高新区、盐南高新区、环保高新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争创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着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园、高铁商务区科创基地、中韩(盐城)产业园未来科技城、富力科创城等科创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创新策源地。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指导金风科技、华能海上风电、润阳光伏等企业创建省企业重点实验室,推进海上风电、汽车、环保等产业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在新能源领域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江苏坚持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紧密结合,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着力应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主线,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系统推进创新型城市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增强城市创新发展能力

创新再出发。2021年,常州市发改委将全力践行新要求,着力在产业、开放、区域等五方面提升创新能力,开创新的局面。

产业创新方面,常州市发改委深化实施“建链、补链、长链、强链、固链”工程,重点打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工业和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碳基材料、集成电路、空间信息、5G通信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在制造业“数字蝶变”,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开放创新方面,常州市发改委聚力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城市。努力在新医药产业、健康医疗大数据等领域精准有效扩大对外投资、发展对外贸易。高质量推进中欧、中德、中瑞等合作园区建设。加快建成和提升江苏省中以产业研究院、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固立高端数控精密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

区域创新方面,常州市发改委紧扣“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积极建设长三角现代化物流中心;联合苏州、无锡、湖州、嘉兴四市协同建设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推进常州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项目,加快轨道交通5号线、6号线一期报批。纵深推进常金同城化、常溧一体化,加快溧阳、金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高质量抓好省级特色小镇创建。

改革创新方面,争取国家级“两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形成一批集“智能制造 增值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两业”深度融合标杆企业,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两业”融合集聚区。常州市发改委加快打造“智慧商店”“智慧商圈”“智慧街区”,促进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联动实施机制。

服务创新方面,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并联审批;推广应用“信易批”,对诚信典型或连续三年无不良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实施“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举措。常州市发改委有序推进制造业降电价减负、5G基站建设高电价转供电,促进企业减本增效。

创新型城市建设看江苏①丨统筹规划协调,城市创新功能进一步强化

为充分发挥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对科技创新的引导、激励作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2021年,淮安市市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聚焦“创新淮安”建设,呈现“四个首次”。

首次采取“创新挑战赛”的形式,淮安市对核心技术攻关进行“揭榜挂帅”。在重点研发计划工业类项目中,通过企业技术需求征集、遴选、发布,解决方案征集、遴选、对接,挑战赛,签约及立项等环节,加快建立以需求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立项项目市财政将按照企业实际向方案解决方支付费用的50%给予不超过50万元资助。

首次设立外国专家工作室项目。为加快促进淮安市“333”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该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需求为导向,引进急需、紧缺的外国专家(团队),资助项目经费每项不超过10万元。

首次设立重点产业创新图谱分析研究项目。淮安市以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装备制造等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全面分析研究该市产业关键技术、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招商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瞄准该市产业创新的薄弱环节和迫切需求,构建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招商等四个方面创新图谱,为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提供智力支撑。

首次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列为重点支持对象。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之一,淮安市加大对符合该市产业导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助于该市打牢创新研发基础,形成更加完善的企业梯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解决事关江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新华日报、江苏省政府网站、中国江苏网、南通日报、扬子晚报、常州日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

小编:张君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31日 上午8:32
下一篇 2022年10月31日 上午8: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