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家园-我的生洼地:(79)科学种田 育种在先——翟海莲

科学种田 育种在先

海莲

  1971 年2 月,连里成立了科研组,成员只有3 个人:曾新明、钱秀民和我。

  记得,当高副连长找到我,跟我说连队要发展生产,要搞科学种田,决定由我们3 人组建成科研组的时候,我的心情很复杂,迷茫与庆幸交织在一起。迷茫的是,不知道科研组到底是个什么机构,3 个人能做什么?当时我挺幼稚挺狭隘,多少还有点自私,以为搞科研就是搞试验田,在一小块地里“绣花”,不像大田排那么累,再就是坐在屋子里挑种子,少受些风吹日晒的苦。管它什么机构呢,能进科研组总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殊不知,进到科研组要做的工作,对于我这个所谓初中毕业生来说,还真不那么简单。

  我们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培育菌种。培育菌种,对工作环境、操作规程、质量标准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听说菌种非常难搞,要做到一次成功,无疑责任重大,丝毫不能大意懈怠。

  培育菌种的实验室,设在连队大院东边的一间房屋。培育菌种的基本要求,一是恒定的温湿度,二是无菌操作。否则,菌种不能成活。当年,我们3 人非常重视培育菌种的任务,觉得连队把这项工作交给我们,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连领导对我们寄予了很大希望,无论如何要完成好任务。

  连队提供一间实验室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培育菌种的其他必要条件,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这不仅考验我们掌没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更考验我们的责任心强不强。

  培育菌种的种子是我们一粒一粒精挑细选的。抓起一小把麦粒,摊开在手掌上,仔细地把个小、枯瘪、形状差的拣出去,留下个大、饱满、齐全完整的,再将选好的种子用干净水暂短地浸泡一下,盖好备用。

  为了实现无菌操作,我们在木工班战友帮助下自制了一个小木箱,这个箱子消毒后作为菌种培育箱。进行菌种培育之前,我们先戴上干净的套袖,把双手用肥皂搓洗消毒后,伸到箱内操作。拿起一粒事先筛选好的粮食种子,小心翼翼地将菌种点在胚芽上,以促使它发生异变,成为需要的理想的种子。

  在实验室,我们砌好土炉子,点火烧煤提升室内温度。控制湿度的方法,就是加水保湿,勤于观察。我们知道高副连长为了提高产量,想了许多办法才搞来菌种,实在是太不容易啦!因而,我们对此项试验十分上心,一天24 小时总有人值班,随时观察菌种生长情况,认真做好每一项观察记录,相互提醒注意事项,绝对不能出一丁点的差错。毕竟这项工作的成功与失败关系着连队的生产。

青春的家园-我的生洼地:(79)科学种田 育种在先——翟海莲

胡麻花儿开(摄于1974 年/ 翟海莲提供)

前排左起:赵玲、石凤芳、钱秀民

后排左起:翟海莲、刘英翔、曾新明

  有一天夜里,风刮得特别大,呼呼地带着哨音,使人莫名地感到恐惧。夜深人静,一个人值班,得来回走动着观察温度计。本来遇到这样的天气,心里就发毛害怕,不承想突然大风把封好的炉子吹得燃烧起来,火苗透过炉盖直往外窜。打开炉盖,红红的火苗向上卷起老高,想压住火一下子很难,室内温度骤然升高了。如果不很快控制好温度,湿度也会不正常,那么菌种就会烧坏。我知道菌种搞来非常不易,理解高副连长通过熟人从地方科研部门弄菌种的辛苦,假如试验在我手上失败了,我可怎么跟连里交代呀!

  我深感责任重大,不再犹豫,也顾不得什么风大害怕了,赶紧采取降温措施。我把炉火压上湿煤重新封好,又急忙往地上大量泼水,一通紧忙活,慢慢地室内温湿度恢

复正常了。

  现在说起这件事,好像算不上什么大事难事,可当时我还是个十八九的姑娘,没有独立承担过什么任务,遇上意料之外的事总是心中没有定盘星,除了紧张就是害怕。觉得如果处理不当,我自己无论如何是担负不起的。即便当时做了如上处理,没有产生不良后果,但自己内心深处还是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好久放不下,怎么都觉得还是没有发生这个过程好。跟战友谈起心里的感受,大家劝我别太煎熬自责,人世间哪有完全理想化的事情呢!

  后来科研组扩编成班,不仅人员增加了,而且研究和试验项目也增多了。工作重点放到实验室成果向大田作物高产转化上。

  我们精心培育了一种代号为“5406”的菌种肥料,这种肥料对有效促进高产是一大发明。菌种肥料的培育方法,简要讲就是将菌种放入粪堆中,掺和好,在温湿度可控的条件下进行发酵,最后将发酵好的菌种肥料撒到地里。科研班对“5406”菌肥的效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种在8 号地的小麦,施过菌种肥料的比没有施过的麦株生长高度高20 几厘米,整整齐齐地长到我们胸口那么高,籽粒饱满,亩产高出100 多斤。

  七连科研班在全团是成立最早的,在短期内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团里的重视。这年夏天在8 号地召开全团科研工作现场会,曾新明代表七连做了题为《科学种田,育种在先》的工作汇报,团生产处和各连的科研班都派人参加了现场会,推广我连科研工作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团农业生产的发展。

  再往后,科研班还搞过甜菜种植科研项目,曾经派侯志军赴海南学习玉米育种……

  几十年一闪而过,和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们聊起天来,总感觉同样都是“修理地球”,但是兵团似乎比农村生产队更重视科学种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3日 下午12:44
下一篇 2024年4月23日 下午12:5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