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鲁|激发科学共同体能量,助力我国科技期刊建设(刘华 iaea)

转自微信公众号:科技与出版
作者单位

刘华鲁1)2)

1)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100164,北京;

2)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005, 北京

为便于阅读,《科技与出版》制作了文章的思维导图

点击看大图

刘华鲁|激发科学共同体能量,助力我国科技期刊建设(刘华 iaea)

以下进入文章全文阅读

摘 要 科技期刊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与科学共同体密不可分,如何借助科学共同体的平台作用,建立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体系,是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所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导向,阐述了科学共同体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科研人才评价导向、强化学术团体的科技出版功能、科技期刊分类评价体系建设等3个角度提出了激发科学共同体能量、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期望推进科学界和出版界共同努力,争夺全球科技人才与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科技期刊;学术志愿者;期刊方阵;分类评价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未来国际竞争将是科技创新的竞争。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涉及科技战略资源问题,因此争夺全球科技人才与国际话语权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科技期刊作为引领科学思想、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舆论阵地和科技话语权的载体,应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我国科学家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助力科学家和先进科技成果走向全球,与科学共同体一起努力,建立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体系,从而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高地。而如何发挥科学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快速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聚拢国际科技人才资源,是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0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环境

近几年,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总体上呈现加速改善的态势。2019年8月,中国科协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意见》的出台是我国科技界里程碑式的事件 [1],对于提升我国学术交流平台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019年9月,为认真落实《意见》,中国科协等七部门推出全面推进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资助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从单刊到集群,从数字出版平台到编辑队伍建设,其资助范围甚广,资助力度非常大。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等10项具体内容,该文件的出台对我国科技期刊留住更多优质论文,抢先发表我国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自2019年开始,中国科协连续两年开展了“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作,力图发挥全国学会同行评议功能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推动高质量中国科技期刊与国外高水平期刊在科技评价中等效使用。可以看出,我国在国家层面从科技期刊资助,到人才评价导向,再到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都给出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助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我国科技期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02

科学共同体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建制的核心,是由科学家组成的专业团体,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为加强交流、促进科学进步而结合在一起。科学共同体除了具有科学交流、培育科学新人、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等职能,还具有常被大家忽略的“出版刊物”这一重要职能。记载和传播科研创新成果是全世界科学共同体创办科技期刊的重要目的,代表了全世界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导向。因此,科技期刊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与科学共同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科技期刊一方面可以让科技工作者较好地行使科研成果的发表权和署名权,以有效地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同行交流前沿学术思想;另一方面,能够让科技工作者较早、全面地了解科学发展动态,共同推进人类科技进步 [2]。因此,科技期刊作为重要的科技成果发布和宣传平台,不仅要能够准确把握前沿问题,有效组织具有引领性的选题内容,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才凝聚力、学术组织力和学科领域领导力。而这些能力建立的基础正是高端的学术资源,比如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

科学家是科技期刊获取优质稿源的基础。期刊内容永远是立刊之本,而优质稿源往往在有 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手中,那么自然而然地,他们就成为科技期刊争夺的对象。虽然国际上有像Nature、Science这样的有专职编辑的知名期刊,但更多的还是Springer Nature、Elsevier等大型出版社主办的以编委会力量为主的学术期刊。若能吸纳一流的科学家担任主编、编委、审稿专家,甚至是编辑等职务,使其深度参与期刊建设,为期刊内容质量把关,这对科技期刊的长久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一流科学家和科研成果需要一流科技期刊的推广,同时也可助力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

学术机构认可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科技评价这个指挥棒一直影响着作者的投稿意愿,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的《关于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强调,鼓励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其中,期刊、学术会议的具体范围由各单位的学术委员会选定,换言之,学术委员会对期刊的评价将直接影响着其所属单位大部分作者的投稿意向。而从我国发文作者单位的结构来看,很大一部分是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比如,根据2018年中国知网数据,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学科,高等院校(不含大中专学校,下文同)发文比例达67.37%、科研机构发文比例达8.4%;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学科,前者发文比例达52.86%,后者发文比例达16%,其他学科的趋势也大致相同。可见,获得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学术委员会的认可,争取更多奋斗在科学研究最前沿的青年学者的支持和关注,也是一个持续留住优质稿源的重要途径。

学术团体(比如学会、协会)是科技期刊提升影响力的强大支撑。放眼国际,一流期刊及平台建设通常离不开一流学会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中国科协将“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作为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和一流学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并明确指出:要以学会为主导,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作用,构建共同认定、共同使用的机制,形成在学科内具有高度共识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逐步形成标准科学、分类合理、规则公平、共识广泛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支撑服务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航空学会等10余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充分调动国内外学术资源,主动承担了相关领域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研究工作。学术团体的支持对科技期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大多“各自为战”,每本期刊拥有的资源和影响力的扩大空间非常有限,更别提学术组织力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是要全面调动各方力量来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使越来越多的期刊跻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阵营。如果各刊只靠出版界单打独斗,很难与具有成熟期刊运营经验的国际大型出版集团抗衡,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也将困难重重。联合现有的被学术共同体认可的学术团体的力量,整合领域学术资源,扩大科学传播平台,促进学术进步和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动领域内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是一个有效途径。

03

调动科学共同体,参与科技期刊建设的建议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是有历史原因的。我们曾经是科技的后起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跟跑者”,此时,学术话语权不在中国,而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的目的,除了是行使对科研成果的发表权和署名权外,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科学共同体尤其是引领性的科学共同体的认可,他们需要国际舞台交流科研进展。在这个阶段,相当一部分科学家率先走上了国际竞争舞台,利用成熟的国际期刊平台将中国科技成果推广出去,逐步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但也导致了优秀论文外流严重的问题。如今,我国部分领域已处于并跑,甚至领跑地位,我国的科学共同体除了要敢闯无人区、开拓新方向之外,还要在国际上建立自己的科技话语体系,这个阶段就需要已经“走出去”的中国科学家们群策群力,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将更多优质资源引流到国内期刊,使我国的科技期刊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新阵地。

那么,如何调动科学共同体的积极性,使其深度参与我国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在科研人才评价上,要重视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和学术志愿者活动的评价,弘扬学术志愿者精神

一本期刊的水平跟其学术志愿者的水平直接相关,国际上大多数知名期刊的领域编辑是由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优秀学者以志愿者的身份担任的,他们非常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因此能够快速、准确地把稿件送给领域内的学者去审理[3],而且还能够帮助期刊准确把握领域前沿热点,并策划优秀文章,抢先发表具有引领性和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但是相比于国际科学共同体,学术志愿者精神在国内学术领域就比较欠缺了。我国大部分期刊的编委会拥有很多学术背景较强的科学家,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办好我国的科技期刊是一项社会责任,并不求回报地参与期刊建设,但是不同程度地存在挂名编委的现象。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审稿人给出的审稿意见比较敷衍,这导致期刊的审稿质量难以保证,学术质量难以达到高水准。长此以往,我国科技期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逐渐丧失,也将更难吸引优质的稿源和科学共同体的支持,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把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作为重要的人才评价指标。因此,笔者建议,在科技人才评价过程中,应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和学术志愿者活动程度的比重,激励科学家,尤其是让青年科学家在我国科技期刊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培养我国科学共同体的学术志愿者精神,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此外,编辑部人员应提高服务意识,配合领域编辑的工作,尽可能地降低领域编辑的工作量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期刊推广和内容传播上。这样,出版界和科学界分工合作,共同推进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将事半功倍。

二是强化科学共同体的学术组织能力,加强其科技出版功能,提升科学共同体的凝聚力和科技出版平台的影响力。

师昌绪先生认为,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有两个标志,学会与期刊[4]。然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会和科技期刊在科学体制结构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5]。笔者认为,未形成规模效应和一定的影响力可能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一本成功的科技期刊除了要保证内容质量外,还要有强大的内容推广平台来增加内容的可见性。然而,我国单刊的力量比较薄弱,很难实现数字化传播平台影响力的提升,这严重制约了刊载在我国科技期刊的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迫在眉睫。同时,我国科技期刊隶属于不同机构,从行政结构上整合期刊比较困难,而学会作为典型的学术科学共同体[6], 凝聚了领域内众多的专业人士,具有很好的资源积淀,在领域内也非常具有号召力。此外,学会本身就有促进科学家间的交流、对科学成果进行评价和奖励的职能,而科技期刊则是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如果学会在期刊集群建设中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并调动学会内的各方力量搭建领域内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引导学会的学术资源和会员资源服务期刊发展,既能够快速凝聚领域内的资源、建设一流的专业期刊集群,也能够更好地推动学术交流,提升学会和期刊在专业领域科技评价中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综上,笔者建议,类似学会这样的学术科学共同体应积极参与科技出版工作,牵头组建专业领域期刊方阵,并根据领域特点,指导方阵中各刊适当调整办刊定位,解决期刊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打造一系列具有专业细分方向的品牌期刊。此外,要充分发挥同行评议功能,通过组织具有一定规模和权威性的“优秀科技期刊”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对科学共同体的凝聚力和领导力,对于提升期刊方阵整体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科学共同体和科技期刊可以联合建立专业领域虚拟智库,帮助政府和研究机构评估并改善科研战略,共同呼吁国家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以此更好地发挥科学共同体的能量。

三是呼吁科学共同体,参与科技期刊分类评价体系建设,共同探讨对技术应用类科技期刊的评价标准。

科技期刊作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平台,不仅承担着挖掘原创研究、报道科学研究动态的重任,还具有推广技术成果和示范应用、服务民生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期刊评价标准比较单一,不管是学术研究类期刊还是技术应用类期刊,现行的期刊评价体系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为主的一些指标,虽然这些评价指标不能完全代表期刊的真实水准和科技贡献,却直接影响着作者的投稿意向,这就导致很多技术应用类期刊逐渐向纯学术期刊转移,期刊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期刊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能读懂、愿意读”的读者越来越少,这就违背了科技期刊传播科学知识、服务广大读者的初衷。尤其是在以医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等为代表的基础应用学科,技术应用类期刊本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服务民生和社会需要,然而受现行的期刊评价体系的影响,一部分期刊为了生存下去,逐渐背离办刊宗旨,办刊定位渐渐趋同,陷入“内卷化”的怪圈,读者的口碑也渐渐丧失。

因此,笔者建议,要联合科学共同体,建设科学的科技期刊分类评价体系,明确对技术应用类期刊的评价标准。在这类期刊的评价过程中,建议注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民生的能力,以及在科学界和读者群体中的口碑;注重刊载内容对于推动技术应用和发展,尤其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技术产业升级的贡献。只有联合科学共同体的力量,形成共识,划清“赛道”,才能使我国各科技期刊找准自己的定位,更好地服务科学共同体中不同的目标人群,更好地服务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

04

结语

一流科技期刊离不开一流科学共同体的支持,为了调动科学界和出版界的力量,共同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笔者建议:在科研人才评价上,要重视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和学术志愿者活动的评价,弘扬我国科学共同体的学术志愿者精神,提高科学共同体参与期刊建设的积极性;强化学会等学术团体的科技出版功能,组建专业领域的期刊方阵,提升领域科学共同体的凝聚力和科技出版平台的影响力;呼吁科学共同体,参与科技期刊分类评价体系建设,为期刊差异化特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 考 文 献

[1] 刘华鲁. 抢抓机遇正确把握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的“六大关系”[J]. 科技与出版,2019(4):41-46.

[2] 范军.“中外学术出版交流互鉴”专题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36.

[3] 晴田圜. 我国应引入学术志愿者制度[EB/OL].(2009-02-17)[2020-11-20]. http://news.sciencenet.cn/ htmlnews/2009/2/216305.html.

[4] 洪蔚. 科技期刊:科技强国“代言人”[EB/OL].(2010-12-24)[2020-11-20]. http://news.sciencenet. cn/sbhtmlnews/2010/12/239959.html?id=239959.

[5] 杜鹏,李凤. 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还是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对我国科技评价问题的重新审视[J]. 科学学研究,2016(5):641-646,667.

[6] 李子彪,张静,李林琼. 科学共同体的演化与发展:面向“矩阵式”科技评估体系的分析[J]. 科研管理,2016,37(S1):11-18.

联系我们:

Tel:010-81055448

010-81055490

010-81055534

E-mail:bdr@bjxintong.com.cn

http://www.infocomm-journal.com/bdr

http://www.j-bigdataresearch.com.cn/

转载、合作:010-81055537

大数据期刊

《大数据(Big Data Research,BDR)》双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人民邮电出版社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学术指导,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期刊,已成功入选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中文科技期刊,并被评为2018年、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

关注《大数据》期刊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下午3:38
下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下午3: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