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数据的规模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够,数字化审计方式应用还不多,大数据审计理念、方法研究和实践还不深入,信息系统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李星博士从科技强审的视角,对传统的内部审计理论进行分析,找出高校内部审计相关理论的共性个性,以提高审计效率为目标,以系统科学方法为指导,开创了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新格局。概述在深入研究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理论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创新且有可操作性的理论结构。
一、该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一共分为八章,从科技强审的视角下梳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通过从效率测度理论、效率差异分析理论、高等学校的内部审计制度方面讨论了如何提高审计效率的问题。又结合现代互联网大数据的宏观背景,以数据共享下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转型发展、信息技术对高校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及数据挖掘对高校内部审计的效率的剖析研究,提出了科技强审背景下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发展模式的思路。
二、该书的主要特点
1.研究方法独特。对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我国近几年的著作不少,但采取比较研究的形式不多。该书努力应用比较研究方法, 将其应用到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各章。立足中国国情和优良传统,分别进行中外比较和古今比较研究,形成了有特色的观点。 2.观点新颖。这部书所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推动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效率的根本动因是科学的利用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凡是研究审计的本质、职能与审计目标,以及研究审计的理论结构,都应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该书指出,对要提高审计效率基础理论的研究只有从这一点出发,并围绕审计环境的变迁展开,才能体现出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与理论关系在逻辑上的前后一致性。3.逻辑严密。该书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审计理论结构问题的历史发展逻辑关系的一致性与一贯性,以及科学关系延续与递演的系统性。作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效率提升的基础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其各个构成部分,既相互关联,而又交相制约,通过交叉形式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内部审计理论的改革与创新。4.理论结合实践。这部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突出“科技强审”,然后提出内部审计的新的解释框架,最终把内部审计、国家审计的认证、监督和评价统一起来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把财务审计、风险评估审计与绩效审计从职能方面关联起来进行比较研究。5.立足国情。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立足于中国高校情展开研究。既有独立的立场与鲜明的观点,也有切实的比较研究基础,并做到了首尾一贯与前后一致。再如书中在比较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内部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职能为纽带,从我国实际出发,构建了以“审计数据分析 云平台 大数据挖掘 ”为特征的内部审计模式。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三、不足
内部审计理论形成的时间尚短,许多理论与应用尚在探索之中,这给审计科学研究带来一定难度,加之高校内部审计研究问题涉及因素较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在某些方面的论述和分析难免会有所遗漏和偏颇。但是,作为一部提升内部审计效率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的创新力作,值得一读。
(中央财经大学 丁会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