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拓兆兵
近年来,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实现水源净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洁化,我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我国农村地域广大,也有一些村庄因管护不善,造成路灯“失明”、自来水水质不达标、道路地基破碎等情况,既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利、电力、商务、文化等设施,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常言道,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各地、各行业都在强调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但实际上,一些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一些措施没有落到实处,还有一些机制已不适应农村实际情况,导致基础设施管护不理想,影响了正常使用。从一些地方的做法和经验看,管护好村庄基础设施需要创新机制,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建立协同管护新机制。以往,不少地方以县域为单位,交通、电力、水务、通信等部门各管一摊。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农村商业网点设施、功能业态、消费环境等改造升级,一些地方的交通、电力、通信、商务等设施建设已高度协同化,管护也渐趋关联化、集成化。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多部门协同管护、互相促进,防止出现“木桶效应”,逐步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新机制,更好保障农民生产需求和生活服务。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根据相关规定,村集体负责村域基础设施管护,但部分地区只安排建设资金,不配套维护资金。管护经费不足是造成村庄基础设施管护不利的主要原因,一些村子经济实力较弱,难以常态化管护村里的道路、广场、路灯等。因此,需要适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村集体收入留成,不但能保证充裕的管护资金,而且村集体还可长期雇佣专人进行维修、保洁等。笔者在西部农村看到,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都保持着良好的村容村貌。
积极引入企业参与。除了县乡镇主管部门和村集体,企业也是建设和维护农村基础设施的有生力量,其优点是专业性强、市场化效率高、科技含量高。例如,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是缺水地区,为破解困局,该县通过“互联网 ”推进城乡供水工作机制、管理、服务的改革与创新,由专业化公司辅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实现饮水管理新提升,让农村居民和县城居民一样喝上“同源、同质、同网、同价”的自来水,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新途径,在宁夏率先实现城乡供水公共服务均等化。因而,要用好企业这个有生力量,积极参与村庄基础设施维护。
农村既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因此,要多措并举激活村庄主体性,改变村民“等靠要”思想,避免乡村建设因村庄参与形式化及回应农民需求能力弱化等问题,陷入供需错位、村际差距扩大化的困境。村庄、政府和经营主体要基于优势互补结成“治理共同体”,通过需求表达机制、资源供给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实现协同参与和共建共治共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好生活。(拓兆兵)
来源: 经济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