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一个维度破解难题(提高一个维度破解难题的游戏)

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摆在教育人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为什么融合,在什么场景下融合……如何穿越这些复杂的问题,找到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出口?

————————————————————

做课题有三个境界:一是应付着做,为的是装点“门面”;二是积极着做,为的是解决自身问题;三是领创着做,为的是破解行业难题。

以此审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其实施重心在第三个层面。

借助基于“十六进制”的智慧教学云服务平台,该课题在不改变学校现有硬件环境、不改变学生纸质答题习惯的前提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关注度,不仅改变了众多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样态,而且有效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生命质量。

日前,记者走进辽宁省沈阳市课题实验学校,感受并见证了课题实验成果。这些成果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实与未来有诸多启示。

站在学的维度改进教

“信息技术应用不是为了改变教育而是为了推动教育的改变。”这是该课题负责人王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成为众多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的共识。

现实中,许多专业机构在数字化支持教育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了许多研发,但这些技术服务于教师教的多,服务于学生学的少。许多学校投入了大笔经费进行信息技术的改造升级,走进其课堂,穿越现代技术的华丽包装可以发现,其课堂的性质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信息技术虽然先进,但满堂灌的课堂改观不大,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改变不大。基于这样的现实,课题组的技术研发始终坚持“学”的立场。

学习《美国》一课前,为实现对课前学情数据的收集,沈阳市南昌中学地理教师王苹借助课题平台的备课系统,向学生的家庭端推送这节课的相关习题。学生提交后,教师端就可以看到全班学生的正确率及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利用学情数据,教师可以进一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从而让难点突破更精准更高效。

学习《抗击八国联军》一课时,沈阳市绿岛学校教师王鑫在课堂检测环节,借助平台“扫码阅卷”功能对成绩进行多维分析。页面上呈现了每个学生的作答成绩,并对班级整体成绩进行了数据分析:满分4人、优秀2人、良好32人、薄弱3人,清晰地呈现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掌握情况。王鑫借助“作业讲解”对每道题的正确率进行自动统计,并就正确率最低的一道题(仅有44%的学生答对)进行了讲解……

这两个课例的片段,从不同侧面折射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实验学校课堂教学的改进状况。

据沈阳市134中学教学校长朱敏南介绍,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平台上课系统中所提供的随机点名、画板、计时器等功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可以借助线上授课平台系统的提问功能记录课堂提问所产生的学情数据,可以通过高速扫描试题进行智能批阅……

实验过程中,众多教师将平台功能创造性地应用于“服务于学生的学”。

于丽凡是沈阳市南昌中学一名物理教师,也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疫情期间,于丽凡倡导并带领工作室成员一改直播展示、播放视频的实验课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自主设计、自主操作物理实验,并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反馈给教师。

在网课中,于丽凡将班级划分成7-8个组,每组7人,每组选定1名组长。组长负责全组实践计划的组织和实践成果的搜集、整理和上报,并督促检查组员的实践过程。教师根据各组上交实践成果的多样性、创新性和有效性进行打分并发布在线上平台,对创新性的成果进行试题再创建,形成创新性的实践题库。

于丽凡告诉记者:“相比于之前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实施实验,既能使学生记忆深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与教师的视角不同,沈阳市绿岛学校校长周琦认为,课题实验重构了学校的教学样态: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预习,通过网络平台分享,通过课前预习上传数据,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教师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确定教学重难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课上,生生共学,用问题串联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过程,在质疑和解释的循环中解决问题,并理解内化……

答案往往比问题高一个维度

在王哲看来,教学的问题往往需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来处理,教育的问题往往需要站在生命的高度来处理……要智慧地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提高一个维度。

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沿着提高一个维度的思路来解决,方向显而易见:技术是手段,生命是目的。

基于总课题,沈阳七中文艺路学校部分语文教师在科研副校长姜绍的组织下开展了“作文教学现代化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付瑶发现,计时、拍照上传和屏幕书写功能对作文教学助力更多。规定时间的写作,屏幕上的倒计时既是提醒也是督促,又避免了写作过程中教师提醒时的打扰。拍照上传,既便于教师讲评也对学生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评过程中,在屏幕上轻松圈画、修改,展现更直观,师生互动更方便。

随着研究的深入,付瑶有了新发现:在助力作文教学方面,平台的组卷评测功能还有更大的优势。付瑶通过平台设计测试题,再扫描评测,数据即时呈现,学生的弱项和难点清晰明了。另一名课题组教师张晓宇在测试后发现少数学生混淆了比喻、拟人的概念,便在“真巧作文训练《巧喻绘心理》”的作文课初始强调了二者的区别,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我在自己的课堂上确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写作热情,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写,认真评,积极升格,渴望展示。”付瑶说,“我们也将一些课例和学生习作收录在课题成果《真巧作文》一书中”。

班主任既要抓班级的学科教学,又要兼顾日常管理工作,工作琐碎、压力大。如何将班主任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沈阳和平一校班主任朱晓棠和七中文艺路学校班主任赵路红借助信息技术解放了自己。

朱晓棠借助平台的家校互通功能定期向家长推送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资讯,实时分享课堂的精彩瞬间及学生活动照片和小视频,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表现,不仅密切了家校联系,还提升了家教智慧。赵路红借鉴企业流程化管理模式,借助平台技术将一些常规工作绘制成流程图,比如将布置考场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明确职责和工作标准,层次清晰、直观易懂、省时省力。

疫情期间,刚开始线上教学时,不少教师发现线上教学基本上能够完成大部分教学任务,但细节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课上需要多打开资料,切换比较烦琐;无法完成原来线下教学中的一些答疑解惑;线上监督学生听课情况手段不足,课堂有效性打折扣……对此,沈阳市126中学历史教师矫斌借助课题平台将这些问题轻松解决。

备课时,矫斌提前将课件、视频、图片传到平台的网络端,在授课过程中自由切换,效果非常好。平台上一些便于授课的小工具也被矫斌和同事发挥得淋漓尽致。随机点名的突然性,配合小组加分使线上授课的效率和紧凑性大大提升,学生听课效果明显增强。平台提供的电子黑板结合教师提前准备的数位板和电子笔,使板书有效生成,并分屏保留在多块电子黑板上。“在开展线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几乎完成了除操场和教室以外的一切教学活动。”矫斌自豪地说。

对于矫斌而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正在超越工作走向生活。

与矫斌相似,沈阳市108中学校长曲晓玲历经两年多的课题实验,对“融合”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不同于整合只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用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要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实现一体化,引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共同发展。其内涵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做好资源融合、过程融合、能力融合,进而实现学研点测教学模式与平台工具的融合、家庭端与优师端的融合、平台功能与原有工具的融合、平台资源与原创资源的融合。

走向定制式学习

走向定制式学习,是课题组明确提出的一个面向未来的命题。

在王哲看来,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新时代教育既需要对课堂教学、课程整合、管理改进等“物”的研究,更需要对师生内在生命、道德情感等“人”的研究。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就是要探索开展定制式学习。课题组探索定制式学习的突破口是云端作业。

沈阳市108中学的做法是,云端作业由教师依据学生的水平拟好,教研时多位教师讨论后制定,将作业分为高配版、基础版、低配版。作业内容包括一周的作业是什么,每天需要完成什么,重难点是什么。

实验教师将云端作业用平台的“时间表”功能整理好后,发给全班学生。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小组管理和分层模式,选出各组组长和组员。组长可以点评组内成员的作业,将优秀作品分享给大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对于经常出现的错误或高频率的错题,可以同步到平台上错题本功能,易于留存,反复利用。平台的分层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能力、不同目标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据沈阳市108中学实验教师都赢介绍,平台的作业讲解功能十分强大,平时一张纸质试卷批改时间长,教师任务重,学生等待久。现在将布置的试卷扫描后立即给出答案,还可以显示正确率。通过正确率教师可知晓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讲解试卷时更有侧重点。学生在课堂上没能及时消化的知识,还可以多利用“一日一问”小功能补充。学生在线提问后教师解答,所有学生都可以看见。

“以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整个变化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无据可依、无物可讲。数字化平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教师借助平台能更好地观察到孩子做了什么、做对多少、问题是什么。结合这些,教师能协助学生制订出一个更具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更好地帮助孩子确定属于自己的目标。”都赢说。

与沈阳市108中学不同,沈阳市满族中学的“羽翼”魅力课堂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开展。其大致流程为:当堂前测—定性分析—自学善思—合作展示—当堂检测—即时分析—拓展巩固—作业反馈。该校校长孙维生认为,“羽翼”魅力课堂重点是互联平台的应用,通过备课平台、上课平台、手机客户端(家长端、优师端)三个系统相互支持落实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民族中学课堂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丰满‘羽翼’,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展开‘羽翼’;还在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即时定量评价和个性分析,这是以往我们课堂所达不到的”。

通过该课题实验,让师生受益的远不止这些学校。沈抚新城方大实验小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书法课教学实践研究;沈阳市90中学推行的“数字化平台 差异教学”研究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沈阳市100中学借助平台实现校际间协同,真正实现了跨区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据了解,除沈阳市多个区的多所实验学校外,还有抚顺鞍山、铁岭等地学校参与课题研究实践,基本完成了省内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大规模可行性验证,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的典型案例和种子教师。

凡是好的都是简单的。“好的技术应极简易用,能够覆盖全部学科、全体师生、全部地域,激活沉睡的设备,激发师生的热情,培育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并在促进均衡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减负。”王哲说。

《中国教师报》2020年09月16日第14版

作者:本报记者 王占伟 | 林 樯 刘 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2日 上午8:34
下一篇 2022年11月2日 上午8: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