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体系,是员工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障机制。一家小公司,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和能力或许可以维持公司正常运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再单纯依靠“人治”显然是不够的;大公司拥有较为复杂的组织架构和更多的员工,更需要依靠“法治”即规范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公司的良好运营。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体系以及制度的有效执行。建立健全企业制度体系,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步骤有序推进。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五步法”
第一步 构建企业制度体系框架
构建企业制度体系框架,简单地说就是要明确企业需要制定哪些制度,并对制度进行分层、分类,明确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从求是咨询实践经验来看,许多企业缺乏对制度体系框架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经常是遇到问题感觉缺少制度就临时制定制度,然后不停地“打补丁”。由于这些制度缺乏整体规划,不同制度由不同部门制定,各部门对企业其它部门制定的制度缺乏足够了解,造成企业制度体系混乱,经常出现关键制度缺失、不同制度之间相互掣肘等现象。完善的制度体系应该系统规划,“横到边、纵到底”,能够覆盖企业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
通常情况下,企业制度从横向上可以分为五大类:公司治理类、基础管理类、业务管理类、职能管理类、监督控制类,每个大类中再划分为若干个子类。
企业制度横向分类示意图
以公司治理类制度为例,在各子类之下通常还包括以下具体制度:《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党组织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或《总经理工作细则》)、《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工作细则》(如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董事会秘书工作细则》、《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权责清单》等。其中《章程》是公司制企业注册成立必须要依据《公司法》制定的制度,是公司的“根本大法”,在企业制度中具有权威性、唯一性、根本性和不可随意更改性。
除以上类别制度,国有企业还需要重点从两个方面强化制度体系建设:一方面,需要依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内控政策,满足国企制度体系建设合规性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党建管理类制度体系建设,具体包括党组织管理、纪检管理、工会管理、团委管理等子类别制度。
企业制度从纵向上来看,根据管理的层次、幅度和授权决策次序,企业制度可以分四个层级:第一级为公司治理类制度;第二级为基础(或基本)管理类制度;第三级为业务管理类制度、职能管理类制度和监督控制类制度;第四级为具体操作规范及手册,如质量手册等。在制定下级制度时,应依照上级制度的精神和思路制定,下级制度不得与上级制度相冲突。
企业制度纵向分层示意图
第二步 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评估
完成企业制度体系框架构建之后,需要将新构建的制度体系框架与现有制度进行对照分析,梳理缺失的制度和应废止的制度;并对现有制度进行评估,梳理需要修订完善的制度。
现有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进行系统评估:管理目标是否明确?管理内容是否完整?制度结构是否清楚?制度权责是否明晰?是否有利于有效执行?是否有利于检查考核?制度形式是否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易读懂、可传递?
企业现有制度评估示意表
基于新构建的制度体系框架与现有制度对照分析情况,以及现有制度评估情况,制定清晰的企业制度体系建设计划,明确需要新增、修订、废止的制度有哪些,以及具体的责任部门与时间计划安排。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计划示意表
第三步 制定或修订制度文件
企业制度的制定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全面性。制度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支持运营管理,杜绝制度真空;
﹡二是操作性。制度内容的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杜绝流于形式;
﹡三是系统性。制度内容之间相互配套,杜绝矛盾冲突;
﹡四是稳定性。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确定性,禁止朝令夕改。
规范的企业制度通常由封面、次封面、目录、标题、正文、附录等部分组成。
企业制度封面应由标题、制度(企业标准)编号、发布日期及实施日期等组成。
企业制度次封面应套用封面格式并标识编制、校对、审核、形式审查、审定人员的姓名。
制度正文是制度的关键所在,从格式到内容都应该尽可能规范。内容较简单的制度可按“一条到底”式逐条编写,内容较多的制度则应采用“分章贯条”式编写,每个部分冠以小标题、标题前面的序号用第一章、第二章……表示,每个部分下分若干条时,用第一条、第二条……表示,正文所有条连续编号;层次较多时,若干条下设顺序编号(一)、(二)、(三)……,其下按1、2、3……进行编号,再其下又可按(1)、(2)、(3)……进行编号。
制度正文内容可参考以下指导性框架进行编写或修订:
(一)总则
总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目的(明确该制度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要达到的控制目标);适用范围(明确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或应用领域);特定术语(如需要,应对该制度中使用的概念、定义和标准给出一个完整、统一和明确的解释);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明确该制度的归口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及其职责和权限);制定原则和依据文件(制度制定需要遵循的相关原则和本制度相关依据文件)。
(二)主体内容
明确该制度所要阐述的具体内容、项目和要求,包括所涉及到的程序、方法、措施、评估和控制方法及标准等,当内容与要求涉及部门较多时,应明确各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协作方式和相互制约关系,程序化的内容应尽可能按照流程的要求编制,并附相关流程图。主体内容可按层次分章、条编写。
(三)附则
明确该制度文件的解释部门、实施的起始日期等。
企业制度的附录应包括与该制度文件相关的流程图、表单等。
制定制度时,由于某种原因,只需要在短时间内执行,或需要等待条件成熟后修改,可在制度名称后加“暂行”二字。“暂行”制度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制度起草部门应在暂行期过后,及时对制度进行修订或废除;无需修订的,由制度管理部门取消“暂行”式样,并在企业内部进行通知。
不成熟或在企业从未执行过,又不能准确地估计出执行效果的制度,可在制度名称后加“试行”二字。制度起草部门必须在一年后作出总结进行修订或废除;无需修订的,由制度管理部门取消“试行”式样,并在企业内部进行通知。
第四步 完善配套流程、表单文件
流程与制度是企业管理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许多制度本身就对程序有着具体规范性要求,流程、表单是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企业制度配套流程、表单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一是简洁易懂。避免因过多的信息、错综复杂的呈现方式导致使用者难以理解;
➫ 二是逻辑清晰。流程、表单的逻辑、步骤应清晰、合理;
➫ 三是要素齐全。以表单为例,一般包括:表单名称、版本号、表头信息、具体内容信息、签批意见、填表说明等要素。
此外,表单还可以设计必要的模板及填写好的示例,从而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去理解和使用。
第五步 对制度进行宣贯和检查评估
制度设计的完善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是制度体系建设的两个关键环节。完成制度体系设计后,还需要对制度成果文件进行宣贯、跟踪检查、持续修订,这样制度才能有效落地执行,并完成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一闭环管理。许多企业将制度体系建设等同于制度体系设计,完成制度体系设计后,虽然进行了制度的发布,却鲜有人知,然后多年束之高阁。
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制度的宣贯与后续管理工作,制定制度宣贯工作计划,对宣贯主体、宣贯内容、宣贯对象、宣贯方式等进行统筹考虑,促进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并定期对制度设计的完善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执行,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