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步履不停!川大科研持续取得新进展!(川大科研院)

暑期步履不停!川大科研持续取得新进展!(川大科研院)

文理工医均有重要科研新进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接连发文,多项学术成果连获表彰……一起来看看暑假期间川大又解锁了哪些新成就吧!

我校化学学院王玉忠院士团队提出解决锂电池易燃爆问题新途径

暑期步履不停!川大科研持续取得新进展!(川大科研院)

我校化学学院王玉忠院士团队借助于在阻燃领域三十多年的科研积累,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近年日益突显的锂电池的火/热安全问题,成立了由吴刚教授负责的专门研究小组。经过七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例如,针对高比能但活性硫易燃爆、易溶出的硫正极基锂电池,发展了兼具阻燃、抑制多硫穿梭的功能硫正极和隔膜技术(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41359-41369; J Energy Chem 2020, 50, 248-259);分别开发了纤维素基、聚离子液体基的耐热/阻燃的自支撑准固态电解质(ZL201710158774.0/Polymer 2019, 176, 256-263; ChemElectroChem 2019, 6, 3674-3683; Chem Eng J 2019, 375, 122062);为解决传统阻燃化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与电极不兼容的问题,将功能性的阻燃结构共聚锚定在GPE的聚合物骨架中,开发了对环境具有自适应能力以及耐热、阻燃的GPE(Energy Storage Mater 2022, 53, 62-71; J Energy Chem 2022, 65, 9-18),并同时实现了GPE基锂电池火/热安全及电化学性能的提升;针对商用小分子电解液易燃的问题,分别从小分子(J Energy Chem 2023, 83, 239-246)和低聚物(J Energy Chem 2023, 84, 374-384)两方面设计合成了与多种电极兼容的高效阻燃的含P添加剂,破解了LE基锂电池阻燃与长寿命相矛盾的难题;发展了耐热阻燃的新型功能隔膜(Chem Eng J 2022, 432, 134394; Chinese Chem Lett 2023, 34, 107546),与不燃电解液耦合显著提高了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和火/热安全性。

该工作以“Non-flammable solvent-free liquid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 Commun 2023, 14, 4617)。文章的第一作者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育部环境与火安全高分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朱国锐博士,文章通讯作者是王玉忠院士和吴刚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大学理科特色方向培育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我校高分子学院冯文骞团队在液-液3D打印技术制备PEDOT:PSS三维导电水凝胶领域取得新进展

暑期步履不停!川大科研持续取得新进展!(川大科研院)

近日,我校冯文骞研究员团队利用液-液3D打印技术,通过打印水性墨水中PEDOT:PSS纳米颗粒与周围油相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水油界面处的快速自组装行为,在液-液界面处自发形成稳定且致密的类固体壁,从而克服水性墨水在油相中的Rayleigh-Plateau不稳定性,实现对打印路径上导电墨水的“三维塑形”。由于该界面组装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与灵敏性,可使用PEDOT:PSS含量低至0.1mgmL-1的水相浓度进行液-液打印,并利用该组装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水性墨水结构内的操作,比如生成具有双重嵌套网络的凝胶结构。由于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而可通过改变打印墨水成分打印制备出机械模量可调(已验证的杨氏模量:7.3至3875.0 kPa,可进一步扩展)、电学性能可调(电导率~301 S m-1)的高精度(~75 μm)导电凝胶。制得的管状导电凝胶可形成环形电场,用以实现流动式电化学沉积的微反应器应用。同时,利用该导电凝胶成功制备了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芯片以实现无线信号的接收、电信号的转换与传输,为可植入式无线生物电子器件的制备与开发提供思路。

相关工作以“Liquid-in-liquid printing of 3D and mechanically tunable conductive hydrogel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我校硕士研究生谢昕剑,通讯作者为冯文骞研究员与李红娇副研究员。

我校生物治疗国重室汪源团队在Nature Cancer发文 实现病理正常组织微量癌前细胞的示踪和靶向

暑期步履不停!川大科研持续取得新进展!(川大科研院)

近日,我校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神经外科汪源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anc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rotein-level mutant p53 reporters identify druggable rare precancerous clones in noncancerous tissues”的研究论文。华西医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姚朋乐博士、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肖鹏博士和黄宗瑶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还得到了华西医院肖恒怡、陈崇、刘玉、戴伦治、李慧芳和张燕教授、华西第二医院贾大和陈路教授的大力支持。我校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神外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该研究通过基因编辑首次构建了两种突变p53荧光融合蛋白报告基因鼠,在包括脑瘤、肉瘤淋巴瘤等多种恶性实体瘤模型中,实现了在病理正常组织中对低丰度癌前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示踪和靶向干预,为研究肿瘤早期演进和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工具。

该研究全部在我校完成,由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华西医院135学科卓越发展基金等项目资助。

汪源团队通过构建创新肿瘤模型,结合单细胞和空间多组学分析,研究恶性脑瘤、淋巴瘤、卵巢癌等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探索肿瘤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新策略,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Nature Cancer, Cell Research,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等发表论文。

我校华西基法学院杨泽宏团队总结短肽纳米纤维生物材料用于外科纳米止血技术研究新进展

暑期步履不停!川大科研持续取得新进展!(川大科研院)

近日,我校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杨泽宏副教授在线发表了题为“Short Peptide Nanofiber Biomaterials Ameliorate Local Hemostatic Capacity of Surgical Materials and Intraoperative Hemostatic Applications in Clinics” 的长篇综述文章。该论文系统阐述了自组装肽生物材料与天然水凝胶或各种聚合物水凝胶等支架材料在外科止血材料应用上相比较的好处和优点,并从外科技术角度深度剖析了当前自组装肽纳米止血材料在临床医学应用中的特点、进展与现状,特别是在非压迫性躯干出血、弥漫性粘膜表面出血和内部医学出血等情况下,自组装肽生物材料是创制生物活性神经支架、鼻腔填充物、胃肠道的大面积粘膜表面覆盖(食道、胃病变、十二指肠和下消化道)、心外膜细胞黏附载体、光学透明的止血基质屏障等方面具有外科临床应用潜力。

在本文描述的多种外科专业与亚专业中,基于自组装肽生物材料的纳米止血装置(PuraStatÒ、AC5、TDM-621、TDM-623和SPG-178)实现了安全、有效和快速的术内止血效应,并有效促进体内外科伤口愈合与降低延迟出血、再出血、术后出血或相关并发症等风险,对不同临床止血模式下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出血适应症、组织密封质量、手术可行性和局部可用性进行全面而有序的外科技术分析与总结。杨泽宏和我校海外校友赵晓军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

我校杰出教授霍巍主编的《历史铸就统一体:考古与文物所见西藏和中原关系资料研究》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暑期步履不停!川大科研持续取得新进展!(川大科研院)

由我校杰出教授霍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史铸就统一体:考古与文物所见西藏和中原关系资料研究》历时五年多完成结项,历时四年多完成出版,2022年底由中国藏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分为基础资料卷、综合研究卷和专题研究卷三部分,收集整理基础资料条目1272条,按年代分“史前、吐蕃时代”、“宋、五代、元时期”、“明代”和“清代”卷,共9册约百万字。

7月28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我校共同主办,中国藏学出版社和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历史铸就统一体》新书发布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宗荣,中国藏学出版社社长洪涛,四川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乐野,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以及特邀专家、学者、作者代表等50余人出席发布会。

国家民委、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领导和嘉宾共同为新书举行了揭幕仪式。

我校多项学术成果荣获第五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暑期步履不停!川大科研持续取得新进展!(川大科研院)

近日,第五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我校中国藏学研究所有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本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选中获奖。李锦教授的专著《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和李帅副教授的专著《以文治边:文物考古视瞰下明朝对西藏的经略》获得汉文研究专著类二等奖;吕红亮教授的论文《西藏中部早期农牧业与文化变迁:以邦嘎遗址为例》获得英文研究成果类二等奖。

我校10项成果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7月12日,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大会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主持会议。我校褚良银副校长参加会议。会上,宣读了《教育部关于2021、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其中,我校计算机学院游志胜教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傅强教授、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范浩军教授、华西口腔医学院田卫东教授、华西第二医院郭应坤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获一等奖;建筑与环境学院王清远教授、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张意教授、华西临床医学院商慧芳教授、吴波教授、李涛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获二等奖;数学学院吕琦教授获青年科技奖。

来源/ 化学学院 高分子学院

中国藏学研究所

华西医院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社科处

编辑/袁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午3:50
下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午4: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