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部十室副主任设计师高利军(右一)和同事们研究电连接器模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供图
总体部十一室工程组副组长曾耀祥在全箭模态试验现场,检查火箭产品状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供图
从嫦娥探月到火星探测,从载人航天到空间站建设,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创造一个个新纪录,探索出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托举起航天事业的人才大军中,不能不提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以下简称总体部)。
总体部成立于1958年4月,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总体设计单位,它被称为“总设计师的摇篮”。63年来,从这里走出了15位两院院士、81位型号总设计师及总指挥;它被比作航天人才的“黄埔军校”,多名杰出代表成为相关各领域学术带头人;它还是许多人心中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等重大工程项目。
上述重大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总体部持之以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培养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掌握核心技术、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鼓励年轻人打头阵、当先锋,问题面前,人人平等,谁行谁上
3年前,还在国外进修的总体部十室“80后”员工陈曦,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动:解决固体火箭的抗雷电问题。这也是航天领域一道公认的世界难题。
同时,他也有些忐忑:“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失败了怎么办?抗雷电试验成本高,资金设备从哪儿来?想法才有雏形,能得到上级批复吗?”
刚一回国,陈曦的顾虑便立刻打消了。总体部领导听取汇报后,就组织专家开展评估,并鼓励他“努力尝试,失败了也没关系”。
这种支持和信任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总体部打破常规,在内部对资源进行整合调配,硬是挤出来一笔经费给陈曦团队,还想方设法筹措大小电磁设备,为他们从事技术试验创造便利的条件。有了组织给的“定心丸”,陈曦和团队没有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日夜奋战。
固体火箭的抗雷电问题更偏向基础应用研究,如若不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容易成为制约火箭发射安全的关键“短板”。
一次、两次、三次……陈曦的抗雷电试验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还会把物体表面电击出一个大洞,不得不从头再来,试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尽管试验进度缓慢且不断遭遇挫折,但总体部领导从没有因此苛责。“没有部里的充分放手,没有他们给予年轻人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恐怕我们做不出最终的成果。”陈曦说。
几百次试验后,陈曦带领团队在固体火箭表面涂层和对接结构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射的一大难题,从无到有开创了抗雷电的研究方向。不久前,项目正式立项,陈曦担任课题组长。
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科研管理,只要年轻人想做、敢做,总体部就会毫不犹豫地扶持。部里还有很多像陈曦一样的年轻人,在信任中勇于尝试,在历练中快速成长,在各自岗位上释放活力。
王申是一个“90后”,才到总体部1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工程组副组长。通常,工作2至3年的员工才能担任这一岗位。
一年里大半的时间,王申都在外场做试验。在艰苦的野外环境里,除了做好火箭试验流程中与载荷有关的跟踪观测部分,他还主动把涉及电气、结构等流程的参数也认真记录下来,再和相关同事交流学习。
慢慢地,部里发现了王申的“闪光点”:他不仅主动思考、专业能力突出,而且视野开阔、善于沟通表达,一个人就能把几个岗位的试验观测全部做完,而且数据严谨可靠,试验现场再也不需要派那么多人。
“这种人才必须用起来!”总体部当机立断,调整外场多条线岗位,给年轻人“勇压担子”,多个观测流程都交给王申一个人盯。王申也从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实打实的训练中快速成为骨干。
“鼓励年轻人打头阵、当先锋是我们的用才导向。”总体部十室主任姜利表示,提拔用人要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问题面前,人人平等,谁行谁上。
让每个新来这里的人觉得有盼头、有希望,有付出必定有回报
总体部十室副主任设计师高利军,曾带领团队弥补了我国小火箭存在了20多年的设计缺陷,破解了小火箭频繁爆炸的关键技术难题,有效化解了我国航天火箭发射的一大隐患。
回想起这段科研历程,高利军说自己受益于总体部实施的“千人千题计划”。
“千人千题计划”是总体部实施的重大基础工程,旨在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全员参与,解决总体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基础性问题。个人或团队完成申报、论证、攻关和结题,就会得到相应积分奖励,直接体现在个人薪酬上且增长额度终身有效。
“千人千题计划”出的每个题目都是真问题,难度很大,挑战极高。总体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大家勇于创新、直面难题,不追求表面的成功,从根源上解决航天“卡脖子”问题。
2018年,总体部的“千人千题计划”实施后,高利军和团队也进行了申报。因为这项新制度,部里的创新氛围一天比一天浓厚,也让高利军更加坚定了自己啃下技术“硬骨头”的信念和决心。“火箭是一项系统工程。钻研小火箭爆炸问题经常需要和其他岗位人员对接。我明显感到,大家对于技术难题的畏难情绪消失了、攻关热情提高了。”
截至目前,“千人千题计划”近100个问题已通过结题验收,不仅帮助航天工程攻克了许多历史遗留技术问题,还开拓出许多前沿新兴的研究领域。
“我们希望把资源倾斜给价值创造者,优待解决问题的人才。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觉得有盼头、有希望,有付出必定有回报。”姜利说。
如果一个人想干事,在总体部总能找到舞台。这里有各种创新平台和机制“兜”住才华,“托”起热情。
总体部十一室弹道设计师张志国介绍,部里创新团队孵化了一大批优秀的项目,比如源变量仿真平台、落区控制等。“这些项目对年轻人完全开放,谁都可以参与进来,既能提升自己,还能获得成果回报,让大家有获得感。”
总体部一大工作特点是“应用和研究不分家”。除了部层面的“千人千题计划”,各个研究室还实行了课题负责制。举例来说,如果一位技术人员参加了某型火箭的研制任务,他恰好对地面风对飞行火箭的干扰机理研究感兴趣,就可以申报课题,并依据总体部建立的课题制激励机制获得很多资源保障和支持。依托型号申请课题的好处还在于,不愁研究过程没有试验场,不愁基础成果没有落脚点。
总体部很多年轻人说:“不怕工作不饱和,只怕工作不够干。在这里,有想法就有舞台,想干事就能干成事。”
崇尚创新、崇尚人才,谁说得对就听谁的
在总体部,很多人都知道“小曾的故事”。
曾耀祥是十一室载荷设计岗位的年轻人。有一次在设计过程中,他对某个参数产生了疑问。“为何就要用这个参数呢?”小曾一查,这原来是系统内部写在手册宝典上的一个数字,工程中用着没有出过什么问题,就长期沿用。后来,小曾经过仔细测算和论证,认为这个参数可以优化,就找到部领导表达了看法。
部领导一听,立刻把老专家们请来召开座谈会,让小曾现场解释想法。老专家们都非常严谨务实,经过一起讨论,认同了对参数的修改。
没想到,一个小小参数的修改,直接让相关火箭型号载荷减少了10%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因为只有火箭的载荷越小,火箭结构才可以做得更轻,才能腾出空间把更多有用的装载物带到天上。
总体部有很多“大咖”,也有很多“小朋友”,“小朋友”能随时随地和“大咖”面对面交流。不少人都有刚参加工作没几天,就和重大工程型号总师一起讨论问题的经历。
“航天工程万人一杆枪,总体部的人最看重要素的周全。这里崇尚创新、崇尚人才,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总体部十一室主任牟宇说。
为了打破专业间的壁垒,让各专业成员之间无缝合作,总体部一方面提出了轮岗制,鼓励人的全面发展,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在互通有无中培育争先精神;另一方面,部里还支持员工跳出科室限制,扶持他们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关注国内外航天前沿动态、跟踪航天新技术和新发展,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随时随地“充电”。
总体部党委书记何巍表示,总体部将瞄准航天强国建设目标,在做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青年人才发现、培养、使用的同时,健全技术人员扎根一线、岗位成才的发展机制,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将总体部打造成为航天创新人才高地。
作者:本报记者 刘诗瑶 蒋建科
来源: 人民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