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毕业二十年来,我在教科研的路上一边学习着,一边思索着,行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写,写有所获。读完冯卫东老师写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之后,颇有所获。冯卫东的书每读一本都感觉那么有魅力,他用丰富、典型的实践案例,深入讨论了教育随笔写作、教育论文的写作、微型课题的研究、规划课题的选题与研究和课堂微观观察等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科研的好帮手。值得所有老师去认真的阅读思考。
此书我最喜欢第三讲,《在“根雕”的行为中提升智慧——谈微型课题的研究》。从他与我们分享的优秀微型课题中,我们能看出冯老师有丰厚的写作底蕴,这就像一盏教育明灯,它为我们在亲历中去探索教科研的真谛指明了方向!在阅读中感觉自己与小课题有了再一次的亲密接触。记得两年前,刚听到“课题”这两个字时很惶恐,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更不知道该怎样去研究。因为在我的脑海里只有优秀的、经验丰富的老师才能做课题,我自认为不是优秀的教师。去年一位领导的推荐,我阅读了此书,心中的疑团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看似高深莫测的“课题”它就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之中。运用合理的研究方式,深入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其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有许多细节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比如孩子委屈的眼神、写错字的原因、计算错误失分是何因……等可以做一个小课题。我认为做小课题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在亲历中学会研究。
读罢此书,心有所获。在去年申报小课题中,由于我自己做了精心准备,成功申报了一项市级小课题《学讲计划下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案例研究》,让我心有所动,平凡的基层教师也可以做小课题,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困难。为了做好这个小课题,我查阅很多资料。学讲计划的课堂改革,对于低年级来说,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在低年级实施学讲计划谈何容易啊?我先从家长的工作做起,家校联合培养学生的预习好习惯——先学;然后自己在课堂上逐渐培养小组长的担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识字的方法,我抛弃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思想,深入学习新课标和学讲计划的理念,经常研读与课题相关理论书籍,学习名家的之长,追寻先进的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研究中,为了解决爸爸妈妈出门打工无人辅导的问题,我访谈了班级很多的家长和学生,发现了孩子们在周围几个村里的家都相距不远,为了缩小学生之间识字能力的差距,我采取了“一对红”拉手活动。这个活动就是选取一个优秀的同学当小组长,召集两个后进生到她家里,由她指导这两个同学的学习课内外识字。因为农村低年级孩子多数家长在外务工,孩子缺乏辅导,很难养成良好的识字兴趣和习惯。这也是造成孩子识字能力欠缺的一个方面。我采取的这个“一对红”的活动,正好弥补了孩子无人指导这一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研究中我引导孩子把课堂识字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做生活的有心人,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使学生尝到识字的快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辛勤劳作换来的是成功结题。
当然,冯老师这本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更多的是从这些案例、理念中我们践行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他的感召下,我将努力用科研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勇于改革,勤于探索,争取做一名专业研究型的教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