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家谈丨张晓军:构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要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我在高校做老师# #学浪计划#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育人质量则是高校发挥好立德树人时代使命的关键抓手。自2018年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项目推动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质量提升的核心动作是建设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本科教育会议等重要会议和一流专业双万计划、金课建设、本科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等政策和项目,都强调了建设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我国大学的质量保障在过去几十年主要采用外部驱动为主的机制,国家每几年一次的评估是保障高校育人质量的核心。尽管这种周期性的评估能够给大学很强的督促作用,但由于大学自身缺乏支点来进行日常性的质量保障,高校中的质量保障很难实现其持续改进的理念。国家新近推出的三级认证是与过去外部驱动的评估不同的概念,其基本前提是大学必须要建立自己的质量保障体系。

大学拥有自己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持续改进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高教改革的重要方向。当下,可以说改革的理念已经明确,重要的是“落实落实再落实,提高提高再提高”。本文将重点探讨落实和提高“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设计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要点。

一、重构质量保障的目标和指标

质量保障保什么是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和“学生中心”的理念有直接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质量保障,保的是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保的是老师教的质量。过去很长时间高校的教育体系是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的,因此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教学水平就成为质量保障很重要的关注点。

例如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本科教师审核评估中很重视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过程管理等以教师为主要观测点的指标,还有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非常关注学生评教以及同行的相互评价,这些做法主要关注的是教的质量;教学督导作为育人质量过程中重要的监控方式,主要也是看教师的教,督导走到课堂往往看的是教师的板书、礼仪、表达等基本环节和教学水平、教学规范等方面,即使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为了反过来评价教师教的质量。

教育大家谈丨张晓军:构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要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未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体验和学习满意度,要把学生而不是教师作为关注的核心群体。这要求改变我们衡量育人质量的观测点与指标体系,开发一套可操作的、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观测指标,形成基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哪些学生学习的指标应该纳入保障体系,无疑是各高校强化质量保障的首要问题。

二、搭建质量保障的观测体系

质量保障的观测体系即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指标进行观测的所有节点及其关联形成的一个系统。一套系统的观测体系包含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学习与教学过程、学习评估以及全过程不同环节之间的一致性评估。质量保障的观测体系能反映一所大学对于质量保障的基本看法,也能看出这所大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例如,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质量保障体系都是在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的理念下开展的。在这一理念之下,教师主导的教学环节就成为观测的核心环节,具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材、教师以及课堂等观测点。在当前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理念下,质量保障的流程需要有很大变化,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和学习,例如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结果、学习活动、学习满意度、学习体验、学习环境等。

教育大家谈丨张晓军:构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要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搭建观测体系需要考虑可操作性问题,实践中有些时候我们希望去衡量的某个指标并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观测点,有时候找到观测点但没有准确的衡量办法,这会影响观测的效果。因此找到好的观测点和衡量办法,是各高校强化质量保障的第二个重点。

三、确定质量保障的标准

在选定所有的观测点后,下一步就是确定每一个观测指标的最低标准,设定最低标准是质量保障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质量保障的核心目的是保障最低水平,并不兼顾促优。

标准的设定一方面需要参考各类监管机构和认证机构的要求。例如,我们国家2018年发布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就从国家层面规定了每个专业应该最低满足的要求,各高校在制定自己的标准时需要参照。另外,现在很多大学致力于做国际认证,因此也需要参照国际认证机构的标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要有自己独特的标准,这是体现大学办学特色的地方。很多高校只满足外部标准,没有自己的标准,这是大学缺乏特色的原因之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例,每个大学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目标,也可以对特定的目标设定独特的标准值。

教育大家谈丨张晓军:构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要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标准不一定都是数字,但是一定要清晰可比较,每一个标准都应该能让评估和认证者很清晰地判断具体的实践是否达到标准。因此,各高校强化质量保障的第三个重点是综合内外部要求,确立本校的质量标准体系,特别是要有本校独特的标准。

四、搭建质量保障的内部流程

质量保障的流程是指开展质量保障工作的行动以及行动之间的关联和先后顺序。由于外部的质量监管部门以及认证机构本身有自身的流程,高校遵守即可。因此,此处的质量保障流程特指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流程。

质量保障的行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庞大体系,把这些行动一一梳理清楚,并规定好先后顺序和相互联系,是确保质量保障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从层次上来讲,可以从学校层面、院系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来分别规定具体的流程,然后把这四个层面的行动再嵌套关联在一起。从循环改进的角度讲,需要设定每一个行动的时间跨度和循环周期,这是实现持续改进的重要步骤。

教育大家谈丨张晓军:构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要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以西交利物浦大学新专业申请审批为例,这一流程一共有六步。第一步专业大纲审批,包含了向中国教育部的申请和向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申请,在这一步结束后,后面的五步都是利物浦大学审批的动作,在这些动作中,清楚地规定了谁在什么环节做什么。

教育大家谈丨张晓军:构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要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这里面体现了持续改进的理念,不管是内外部的评审人,还是利物浦相关的审批委员会,都很少直接给出专业合格或者不合格的结论,而是列出一系列需要改进的点,当这些点修改完成后,即可进入下一轮,这也体现了培育的理念。

综上,一套缜密而可操作的流程应该是各高校强化质量保障的不懈追求。

五、确立质量保障的组织机制

如上所述,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然而更复杂的是设计完成后的实施。这么多的行动,支撑如此复杂的体系,谁来主导、谁来执行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质量保障需要全校所有人参与,不能由质量保障办公室的几个人去保障全校上千门课程,所以就要有全员参与的机制。如何调动全员参与,不同的学校需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方案,但把贡献于质量保障作为每位员工的基本岗位职责是基本原则。

第二个是质量保障的协调机制。如果所有的员工都参与质量保障,如何来协调这么多人的行动?建立委员会是很好的跨部门协调办法,可以把质量保障的流程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和类型,然后每个区域和类型成立相应的委员会来协调不同部门和人员的行动。例如,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可以成立总体性的委员会,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亦可设立各自相关的委员会。

教育大家谈丨张晓军:构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要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个是评估和反馈机制。主要解决的是应该由谁来评估教学设计和实施是否达到标准的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由行政的领导也不是由质量保障部门来做,而是由负责设计和实施的人之间相互评估,即建立教学共同体机制。建设教学共同体的关键是要制定好对话规则,即相互评估时紧紧围绕指标和观测点,要有如何进行评估和反馈,以及如何针对反馈进行调整的行为准则,还要明确界定行政权力和共同体权力之间的边界及合作规则。

因此,各高校强化质量保障还要致力于打造三大组织机制:参与机制、协调机制和评估反馈的共同体机制。

注:文中图片选自https://www.ssyer.com


本文作者

教育大家谈丨张晓军:构建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要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大家谈》征稿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简称“西浦ILEAD”)倾力打造原创教育思想品牌,欢迎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从业者投稿,分享高等教育变革实例,与同仁们一起深度剖析教育观点,解析前沿热点,让我们听见您的声音。

我们欢迎一切与教育教学创新和改革的话题,题材不限。来稿请发送至邮箱:Zhen.Wang@xjtlu.edu.cn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2月9日 上午9:53
下一篇 2024年2月10日 上午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