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国资委必修课1:投行思维

「干货分享」国资委必修课1:投行思维

大家好,这一期咱们聊个话题——各地国资委如何做好“管资本”?这个题儿比较大,所以呢,接下来几期,讲一个国资委系列,对于国资委的工作,我们讲一个总体思路。

我们先讲第一期,国资委要有“投行思维”。

大家现在熟知的“管资本”,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原话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后续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了“63号文”《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3号。然后,在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国资发法规〔2019〕114号”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的实施意见》,这个文件知名度更高一些。

至于几个文里的政策,咱么就不再一句句念了,这两个东西VIP群里都已经分享过了,感兴趣的自己看一下就可以了。

了解投行业务的朋友可能都听说过,投行四要素“募投管退”:

1. “募”就是募集资金。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当然募集基金还要有专门性的用途,是保险基金,还是债券基金?是股市基金,还是风险投资基金等等

2.“投”就是投资方向。解决钱去哪儿的问题。当然,如果说私募基金,募集的时候肯定就有大致的投向。在特定的投资方向内,寻找合适的项目。如果项目选择出了问题,“投”这里没搞明白,基本也就拜拜了,肯定是血本无归。

3.“管”说得“投后管理”。投行投资项目以后,通过股权关系,通过公司治理层面来体现自己的意志。

4.“退”就是“退出”。最好的退出是“上市”,或者是“被并购”,资方把自己的资金回笼,并得到相应的收益。当然,有些收益是负的,这里就不细说了。

前面我们讲完这个常规的“投行四要素”,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63号文”和“114号文”两个通篇看下来,有没有一种“投行四要素”的感觉?

比如,114号文里讲“调整监管重点,从关注企业个体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国有资本整体功能。立足国资监管工作全局,着眼于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效率,加强系统谋划、整体调控,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持续优化布局结构,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保值增值,推动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

这个论述像不像投行里面的“投”这个要素,就是从一家投行的角度来看,不可能什么都投,肯定要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潜力大、未来市场好等等这些项目,假如一年可能投100个项目,不能把自己的目光局限在“单体企业”、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从投行投资所有项目的角度,算总账。对于那些不好的项目要及时止损,对于发展潜力大、未来收益预期比较高的项目,要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公司有限的资本往高价值区间流动。

比如,114文中“改进监管方式,从习惯于行政化管理转向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坚持权由法定、权依法使,严格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权履职。改变重审批、轻监督等带有行政化色彩的履职方式,更加注重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依靠公司章程,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将监管要求转化为股东意志。

这一段的论述,最后一句话“产权为基础、资本为纽带、依靠章程”,就是讲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逻辑。投行管理项目,他投了钱,怎么体现他的意志呢,肯定需要通过“市场化的语言”,通过“法人治理结构”来体现自己的意志。

还有很多这种例子,咱们不再一一举了。反正这两个文,我是越看,越有一种投行的感觉。

「干货分享」国资委必修课1:投行思维

下面我谈一下,关于国资委“投行思维”的理解:

第一:国资委的定位的变化。

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初期的“管人管事管资产”,到如今的“管资本”,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国资委已经从微观层面的“干活”解脱出来了,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国资布局、国有资产整体的保值增值、有序进退、风险防控等这些层面的管理。

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国资委依然在“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路子上玩得不亦乐乎,国资委俨然成为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把出资企业变成了二级公司,这样搞得结果,直接扼杀了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力,结果就是当地整个国资系统的死气沉沉和效率低下。

有一次,我去一个地市级国资委讲课,当时我就开玩笑说,鉴别一个地方国资委水平高低的标志,不是当地国资委出台了多少项制度、多少项细则,最牛的国资委一定是“存在感很低”的样子——企业根据国资委制定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办事,把一切应归属于企业的自主权利,全部归还给企业,企业在监管和授权范围内进行自主经营。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个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当地国资水平越高,国资委出资企业越是感觉不到“国资委的存在感”,这个存在感一定不是通过发文、开会、视察来体现的,一定是通过高质量的管理、有效监管,在客观上为当地国企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灵活的发展环境,而不是又把行政化的一套东西拿过来。就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法治环境中,只要大家都遵纪守法,大家一定不会感觉到法律对你的束缚。

所以,国资委“管资本”的环境下,国资委看问题完全可以从投行的“募投管退”四个方面来看待当地国资的发展。

第二:地方国资委之于“募”。

国资委的“募”,我认为更多的是思维层面的问题,是“投之前”看问题的视角。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募集资金”、“找钱投资”这个狭窄的角度。当然,各地国资委也要学会使用市场化的语言、市场化的方式,充分利于多种金融手段,广泛地与社会资本合作,增强国有资本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所以,国资委之于“募”,最重要的一点是各地国资委要有”资本的视角”。

几年前有句话流传很广“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现在喊得没那么响了。

一开始很多地方都认为,自己随便搞个资产打包一下,就可以“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一时间,各地国资委和国企发的新闻和领导讲话全部都是“资产证券化”相关的内容,以为找到了一个“万能钥匙”。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不管什么资产,什么资源,只要你不能收益,给你搞什么花样的包装也是没用的。比如说各地都有的不产生经济效益的路、桥、花园等,这些放在平台公司账本里,可能都是资产,但是这些资产,根本没办法变现,也不可能产生持续的收益,所以,针对这些东西,你怎么包装都是徒劳。

就像一个人,如果本身长得就漂亮,天生丽质,这人基本不怎么挑衣服,随便披一块布都好看;但是如果“三寸丁谷树皮”、“斜眉歪眼”…你就怎么给他包装,效果都很遗憾!

底子很重要!资产证券化的前提一定是资产本身的质量,而不是包装本身。

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对地方国资委的角度来看,解决不了“坏的东西变好”、“没有价值的东西变成有价值”,他能解决的是“好上加好”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地方国资委而言,如何有效借助资本的手段来加速本期国资国企的发展。对于那些劣质资产、无效资产甚至负资产等,要做好退出,就是国家各种文件里讲得“有序进退”,最后一点还会讲。

第三:地方国资委之于“投”。

个人认为,各地国资委的最重要的功能,排第一位的就是“投”。

因为“投”,如果有问题,后面怎么干都已经不重要了——战斗已经结束了!

一个项目最终的成功,离不开前期“优质”得“投”,加上后期“精良”的“运营”;“投”解决的是“生下来”的“质量”问题,“运营”是“后天”层面的东西,是在先天基础上的“成长发育”。

投哪些方向呢?政策里讲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规划”。

关于国资国企投资思路的问题,我们之前讲过国家电投集团,我认为电投集团提出的三个投资方向,完美的概括了所有国资国企投资的主体思路——战略投资、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

1.战略投资

谁的战略——国家的战略、区域发展的战略和企业发展的战略。

国家的战略这个很容易理解,就是国家的发展规划中突出发展的产业,比如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其他关键性的产业。

区域的发展战略:就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总归有个区域的发展规划,总要有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力点和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这个顾名思义,就是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这个点主要是从未来国资委不直接管理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而是管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个投资运营公司肯定要有自己的发展规划,也就是说,投资运营公司的投资行为,也要符合自身的发展规划。

每次给地方国资委讲课,我总是强调一个东西,就是每个地级市国资委都有十四五,我就想问了,有多少个地方国资国企发展的十四五,是“真家伙”?基本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很多地级市国资国企发展的十四五,里面的内容写得无边无际、包罗万象…

从面上看,给不懂的人看,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这就是我经常举的例子——你买茶叶,到底是喝,还是作为“摆件”?如果是摆件,那没问题,因为他的主要功能是“观赏”;如果是喝,最终是要入口的,你花100块钱买的茶叶, 包装的盒子就花了80块钱,里面的茶叶仅仅价值20块钱,这个茶叶就没办法细品,用再好的茶具去泡,也是苦涩难咽。

如果你不信,你可以找一份某地市国资国企发展的十四五规划,你把名字给他全篇替换,把A市换成B市,你看一下,是不是一点问题没有?是不是依然读起来很顺溜?

中国的文学自古“有佳句无佳篇”,就是再经典的文章、诗词,也只是其中某一句比较经典,不可能全篇每个字、每句话都经典,那是不可能的。

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也是同样的道理,同样适用“28原则”,就是20%的篇幅里集中了80%的关键内容,这就是我们之前反复讲过了战略规划其实核心就是三件事:方向、目标和战略共识。这个内容不再重复了,感兴趣的可以翻一下往期内容。

2.价值投资。

任何投资行为,都有回报的预期,都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有的投资可能是短期没有收益,但是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繁荣、有利于培育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这都符合价值投资的本意。

3. 责任投资。

核心要义是所投资项目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比如对于那些关系到国家安全、民生的关键领域,可能在前期存在投资大、风险高、短期收益低等问题,这些领域完全指望市场化的机制解决往往不现实,所以需要国资国企站出来进行“责任投资”。

第四:地方国资委之于“管”。

地方国资委如何管理出资企业,一直是很多国资委的难题。

这个问题在现实中,更多地表现在两个极端:

一种是认为“轻而易举”。认为国资委管理出资企业就像吃饭睡觉一般简单,这种管理的集中表现是“以文件落实文件”,国务院国资委发个文儿,直接把名称替换一下,简单增删一下,作为当地的文件就下发给出资企业了,具体这个东西怎么在当地落实、怎么结合当地的产业环境和企业状况,并不怎么关心;

第二种就是很多发达地区国资委表现出的“探索和精进”这个类型,每次国家出台那些“大文儿”,总是有一些发达地区国资委邀请我过去“开小会”,充分借鉴外部专家的意见,根据政策的核心要义,如何在本地落实,是一步到位,还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有效的推进等等。

总的来说,我认为地方国资委对出资企业的管理,核心的就是“三段式-全过程"。

“三段式-全过程"——“前-中-后”三个阶段。

前端“管布局”;

中间“管风控”;

后端“管收益”。

1. 前端的“管布局”。咱们上面在“投”那个章节已经讲过了,就是引导国有资本往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等进行集中,促进国有资本的有序流动。

2.中间的“管风控”

国资委要打造立体的风控体系。

不仅仅是成立纪委、定期审计,要从法人治理结构的宏观层面出发,把外派董事、外派监事、专业委员会、巡查、审计、内部控制等各个条线整合起来,打造“有所侧重、相互补位、相互制衡”的“立体”的风控体系。

现在很多省级国资委要求出资企业都配套“内控体系”就是风控的一部分。

3.后端的“管收益。就是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不管前面你怎么设计,最终的目的就是这个。这个不多说了。

那么国资委在工作中,如何落地“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呢?那就是我们下一期需要讲的“国资委必修课之清单思维”,下一期讲这个。

第五:地方国资委之于“退”。

国资委的“退”,我认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培育层面,获取到溢价收益的“退出”。

就像投行投资了一个公司,最后这家公司上市了,投行的股份肯定是要分批退出的,再去投资另外的项目;

第二个“退”,就是“处置不良资产”层面的退。

央企目前有两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基本就是个“不良资产处置”或者“资产管理公司”的概念,对于低效资产、负资产要坚决使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清理,为国有资本的价值“及时止损”。

还有一部分不良资产,是可以通过重组、优化等手段,使之重新具备盈利能力。我举个例子,超市里每天把“腐烂”一点的水果,还没有烂透的水果,全部集中起来交给一个部门处理,这个部门把坏的切掉,留下好的,然后通过不同水果颜色和味道的组合,变成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水果拼盘”,这个烂水果不仅有价值,反而卖出了“好水果”好几倍的价钱。当然,咱们这个仅仅是举个例子,不良资产处理本质上也是这个道理。

好的,关于国资委必修课的第一期“投行思维”,就先讲到这里,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大家的工作有启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24日 上午8:51
下一篇 2023年10月24日 上午9: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