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丨工业软件遭遇人才“卡脖子”,培养难、招聘难、留人难(工业软件 卡脖子)

中国有近14亿人口,其中1.7亿受过高等教育,同时,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1亿多个市场主体,有巨大发展韧性、潜力、回旋余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2018年全国16岁至59岁劳动力人口总数达8.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64.3%。当前,“人口红利”进一步转为“人才红利”,积极效应正加速显现。我国一年大学毕业生有800多万人。同时,人社部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

人才是工业软件的关键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工业领域的“皇冠”以及“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工业软件已几乎渗透和应用到工业领域的核心环节。工业软件产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时期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工业软件成为优化制造与管理流程、变革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先进工业技术转化及溢出的直接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要求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工业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关键软件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预测,到2025年,我国关键软件人才新增缺口将达到83万,其中工业软件人才缺口将为12万,工业软件将成为人才紧缺度最高的领域之一,这一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处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党的二十大的改革蓝图已画就,人才正成为蓝图变为现实的关键。

人才培养遇“三难”

工业软件产业是推进我国产业链自主创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而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血液”一直是业界难题。在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看来,我国工业软件人才培养面临三大难题。

破局丨工业软件遭遇人才“卡脖子”,培养难、招聘难、留人难(工业软件 卡脖子)

一是门槛高,工业软件人才“培养难”

从高等教育看,工业软件本身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属性,一方面,需要人才具备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知识以及软件开发和测试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高等院校物理、数学、光学等基础理论学科以及机械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行业模型开发能力。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多未设置工业软件相关专业,成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配置比较缺乏,围绕工业软件的跨学科培养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此外,由于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性的互惠机制,联合培养动力不足,同时具备软件编程和工程开发能力的毕业生比较短缺。

职业教育看,我国工业软件类职业教育“基本空白”。当前,除少数工业软件企业、制造企业以“企业大学”或独立教育培训部门等形式开展应用类职业教育外,针对工业软件的职业教育机构几乎没有,达内科技、千锋互联、北大青鸟等软件相关职业教育机构更多偏向于单一行业再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缺乏体系化,工业软件培训内容更是少见。同时,工业软件行业缺乏职业教育认证和专业认证,致使人才的实战经验无法得到准确评价。

二是储备少,工业软件人才“招聘难”

从社会储备看,纯软件开发人员有一定的社会储备量,但工程开发复合型人才数量较少,他们也成为企业争夺的核心对象。当前,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企业研发人员大都在200~400人,不及互联网企业研发团队的10%。工业软件企业的核心研发人才中的50%~80%来自社招渠道,以市场平台招聘、海外华人引进、人才外包服务、内部招聘转岗等为主,校招占比较低。

从毕业生流向来看,纯软件开发人才大多流向互联网、游戏、电商、金融等高薪企业,具备工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流向对应的工业企业,工业软件人才“被分流”现象突出。

三是收入低,工业软件人才“留住难”

当前,我国工业软件企业盈利水平有限,且企业内部人才成长动力普遍不足,国内工业软件人才收入远不如国外知名工业软件企业及国内互联网企业。

从企业盈利水平看,工业软件技术本身具有研发强度高、产品突破周期长、应用变现难度大等特点,国内除了运营管理类工业软件企业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外,其他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企业大多属专小特精型企业,其规模、产品盈利和市场影响力有限。

从人才成长看,我国工业软件企业大部分仍采用“师徒制”等内部培养方式,缺乏系统培训体系,过度依赖人才的个人提升,人才成长动力不足,使得工业软件企业面临较大的人才流失风险。

工业软件人才缘何“断供”

近年来,工业软件被我国产、学、研各界广泛关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国产工业软件落后世界最高水平至少30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被欧美软件巨头严重垄断”“如果西方国家对我国全面实施工业软件禁运,我国工业研发和生产将何去何从”等质疑陆续登上舆论风口,令人难以忽视。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马世欢认为,工业软件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技术要求跨度相对较大,不仅需要软件开发能力,还要对机械、自动化、电子等方面的技术体系有一定的了解。这就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校师资相对缺乏,老师基本上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出身,学校从学生的就业方面考虑,软件专业教学体系主要偏向于互联网方面,缺少成熟的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相应的教材和成功的教学案例都比较匮乏,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也没有工业软件相关的课程提供参考。”马世欢说。

无独有偶,在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丁宏伟看来,在我国工业软件发展的新阶段,工业软件人才培养面临重大挑战,需要在工业软件领域建立跨学科的培养体系。从制定跨学科的人培方案,到培养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再到提出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建设精准对接职业类学生层次的课程内容、实践项目训练内容、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目前,制定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标准,培养综合性的工业软件开发环境,健全跨学科、跨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编撰更多符合目前职业类高校使用的工业软件类教材,是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丁宏伟说道。

产、学、研三方协同赋能

工业软件行业属于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综观软件产业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无不是聚集了大量的行业相关人才。而加强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则需要产、学、研三方齐发力。

深化产教融合 有效实现供需对接

工业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在于深化产教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多元化的培养,工业软件人才既需要基础研究,又需要实践运用,因此,不能只依靠学校,企业也担负着培养工业软件人才的职责。作为工信部试点示范的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公司,深圳华龙讯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龙讯达”)在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设备级、工厂级和产业级数字孪生领域具有技术优势,为工业软件人才的产教融合提供了“硬支撑”。

近年来,华龙讯达主动融入“产学研”模式,进行了很多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华龙讯达CEO龙小昂说:“目前情况是,工厂的业务人员懂工业流程,但不懂软件设计;IT人才懂软件设计,却不懂工业制造业务。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在培养工业软件人才方面,本应讲述工业软件理论、算法、程序设计与实现等研发知识,但许多高校仅讲授国外知名软件的使用操作;再者,工业软件设计人员想获得工业知识可从工业领域长期积累,但把知识变为软件,考验着软件设计人员能否真正理解工业领域的机理和模型。仅靠学校教学很难培养出直接上手的工业软件设计人才,还需企业界的接力配合。

因此,我的建议是要继续加大深化产教融合,多方合力培养人才,大学应主动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标杆企业深度开展产教合作,设计全周期、全方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破局丨工业软件遭遇人才“卡脖子”,培养难、招聘难、留人难(工业软件 卡脖子)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项目

工业软件企业要联合工业企业摸索一套规范化、流程化培养机制,建设行之有效的工业软件实训中心,助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围绕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等对人才的特色化需求,建设完善针对软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课程和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华龙讯达高级副总裁阎丽娟也表示,现在企业对人才的渴望是多层次的,既需要理论家,也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实操人才,更需要跨界人才。目前,高等教育中的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甚至有些工艺性强的学科被大学取消。而企业则希望获得更多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人才,院校也应该做好调研,随需而动。

为了引进和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华龙讯达和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联合组建了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一个是IT大企,一个是机械类名校,双方采用校企融合的模式,利用企业提供的数字孪生平台和可视化技术,为在校师生提供理论教学和实际编程操作相结合的实训,的最新技术。

龙小昂还指出,除了北京理工大学,华龙讯达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分别签署了双边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将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原则,联合双方的优势资源与能力,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在实践中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作为人才主要供给端的高校,也需要更“接地气”,紧跟产业需求进行培育机制的“迭代”。北京索为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锋也对工业软件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他认为,首先,高校要加强工业软件相关的基础类学科建设,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其次,企业要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让在校师生能够“亲临一线”,加快与企业的融合。最后,高校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也要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否则就会造成研究成果“曲高和寡”,无法被市场转化,这对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厚植“职教土壤” 实行人才“定制”

教育强,则科技强。马世欢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首先应该结合学校其他相关优势专业,找到本校工业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在师资培养方面,要求计算机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工业软件的实际需求,这样教师才能深刻体会到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必备的技术体系。

“我校自动化学院联合本地企业实施了许多自动化改造项目。他们对这些项目进行了精简,让学生凭借目前的知识体系就可以轻松理解、吸收相关知识。”马世欢说。

丁宏伟也表示:“我校在培养工业软件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一直积极推动教师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优化教育教学方案,改善工业软件实践教学条件,积极引进企业的真实开发环境和项目案例。参与工业软件类的技术技能大赛,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工业软件人才的培养计划,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招生就业、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加强工业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软件开发技术专业副教授张莹认为,培养工业软件人才首先要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为院校提供先进技术和工业应用场景。其次,还要与软件技术专业强化交叉融合,构建一套适合教学的工业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体系,实现校内课程教学与行业标准、项目研发等产业需求的科学对接。“在企业层面,我院与用友的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工业软件产业学院。邀请京津冀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职业教育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一起组建研讨群,针对工业软件开发岗位能力需求、典型工作任务、对应技术技能知识点等展开线上调研,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层面,我校坚持师德师风为先,通过校企互兼互聘,打造了一支‘企业讲师 企业教练 校内教师 校内辅导员 班级助教 就业导师’的超级团队,保障教学高质量实施。在学生层面,新道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级讲师定期展开线上工业大数据治理与分析相关实践课程的授课,按照真实企业项目开发流程进行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兴趣。”

破局丨工业软件遭遇人才“卡脖子”,培养难、招聘难、留人难(工业软件 卡脖子)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用友新道联合培养课程

多措并举 破解人才培养难题

对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工业软件产业而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构建产业和人才“同频共振”“双向赋能”的良好格局,产学研的充分结合互动、平台载体的孵化培育尤为重要。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也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从短期看,着力提升人才引进、管理和保障水平

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信息,建立工业软件人才引进目录,做好高端人才定点跟踪。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化学术交流等中间渠道,拓展工业软件人才信息来源;积极发动产学研力量,建立人才信息上报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建设国际高端人才评价体系,以国内需求为导向,重点引进具有工业软件实战经验的人才。

提高人才管理与保障水平。加强经费保障。推动减轻工业软件领域人才税费负担,提升工业软件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鼓励企业彰显责任担当,为技术和产品研发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将企业工业软件人才的引培成本纳入国家项目经费列支范围。加强人才管理。加强工业软件人才监测,掌握人才储备流向;加大择业价值观宣传力度,鼓励更多人才投身工业软件事业。完善人才职称评定。不断完善工业软件人才认定标准,畅通各类人才认定渠道,通过考评结合将人才实战经验纳入职称评定范围。

二是从长期看,大力推动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

做大做强工业软件企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软件产业基金以及工业软件子基金;推动税收等优惠政策向工业软件企业倾斜;鼓励工业软件企业融资上市。推动产品市场化应用。加大对工业软件企业和产品的宣传力度;鼓励重点领域企业和高校优先应用国内工业软件产品;鼓励企业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工业软件产品供给能力与市场化水平。

提升高校人才供给能力,深入挖掘校企合作动力。鼓励校企以联合实验室形式开展工业软件技术开发;鼓励高校教师以留职聘用等形式参与企业项目,引导毕业生流向工业软件企业;鼓励国内工业软件产品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实训;鼓励制造企业释放工程场景,参与工业软件人才实训。加大教育资源支持。增加高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大力培养高层次工业软件人才;统筹校内外资源,建设跨学科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写在最后

在软件行业中,工业软件是一个小产业,但它却是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在产业链中发挥关键作用,堪称工业领域的皇冠。工业软件是一个新兴行业,但同样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工业软件的发展仿佛一条“长赛道”,在这条赛道上,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钻研和坚持。无论是想在新兴产业与前沿技术加持下弯道超车,还是借助产学研融合跑出通路,都要做好长期陪伴行业成长的准备。

—End—

破局丨工业软件遭遇人才“卡脖子”,培养难、招聘难、留人难(工业软件 卡脖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5月12日 上午8:21
下一篇 2023年5月12日 上午8:31

相关推荐

  • (完整版)epc项目项目管理要点

    epc项目是指在项目生命周期中,由多个独立项目组成的大型综合性项目。由于其复杂性和规模,因此epc项目项目经理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以确保项目的成功交付。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e…

    科研百科 2024年7月16日
    57
  • 南京林业大学 科技创新实力

    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实力 南京林业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创建于1952年,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支持的高校之一。学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占地面积达1000…

    科研百科 2024年10月13日
    7
  • 课题终止说明

    课题终止说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也不断终止。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终止我们的研究。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这个事实。 课题终止的原因有…

    科研百科 2024年11月10日
    4
  • 加强党建阵地建设 激发基层党建活力——红旗书屋西北中心党建阵地助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

    图永明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红旗书屋党建阵地 刚刚过去的2021年,红旗书屋西北中心全力推广红旗百年党建阵地品牌项目的建设落地工作,目前已经在陕西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群服务中心、教…

    科研百科 2023年6月25日
    330
  • 【科技服务志愿先行⑩】梁枫:扎根基层做好健康“守门人”(梁枫董事长)

    他长期进行各类科普宣传,创新乡村科普服务方式;作为参加科协活动多年的科协委员,他常年积极参与各项乡镇、社区、公益组织的科普活动;他利用专业知识,常年在老年大学、老干部党校、福利院等…

    科研百科 2024年4月19日
    71
  • 研发项目管理系统功能

    研发项目管理系统功能 随着软件开发行业的快速发展,研发项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软件开发企业必须拥有的 tool。这些系统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管理项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错误率。本文将…

    科研百科 5天前
    0
  • 项目管理 pert

    项目经理的三项关键技能 项目经理在组织项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规划、执行和控制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具备三项关键技能。 第一项技能是沟通技能。项目…

    科研百科 2024年7月25日
    41
  • 嘉祥县卧龙山街道以信息化实现基层党建精准化管理(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落实)

    卧龙山街道党建一张图 大众网见习记者 李鑫鹏 通讯员 仇登奥 济宁报道 10月份以来,嘉祥县卧龙山街道以“互联网 政务服务”建设为基础,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并打造党建可视化分析平台…

    科研百科 2023年11月13日
    130
  • 党建学习有差距

    党建学习有差距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党建学习一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然而,在新时代下,党建学习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些差距不仅导致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也对党的执政安全构成了威胁。…

    科研百科 2024年10月22日
    1
  • 重大科研项目财务验收报告

    重大科研项目财务验收报告 尊敬的评审专家: 本报告是XXX公司在XXX项目中的财务验收报告,主要用于介绍该项目的财务状况和验收结果。 一、项目概述 XXX公司在XXX项目中承担XX…

    科研百科 2024年4月12日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