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客户端 2022-04-11
郡县治,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首都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北京市委立足首都发展实际,明确提出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大兴区作为首都新国门,处在全市深化改革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肩负着重要职责使命,始终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首善标准,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大兴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民至上,推进治理理念现代化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为民服务就是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兴区牢牢把握为民服务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法治、德治、精治、共治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创新理念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
幸福新生活,美好新期待。历时39个月的建设,作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配套工程,同时也是临空经济区的重要民生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噪声区安置房项目已完工,正式迎接回迁居民。
法治为民。法者,治之端也。随着大兴逐渐从远郊农业大区向首都平原新城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尤其是通过拆迁上楼,大量农村居民成为新市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但原有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很难在较短时间内与新环境相适应,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凸显。同时,服务更多的城镇居民,也对基层规范执法提出更高要求。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把法治为民作为价值追求,强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权威性与主导性,教育引导群众知法、尊法、守法,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在实践中,大兴区推动全面依法治区向基层延伸,全面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下大气力推进执法进社区,针对生活垃圾分类、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等典型问题,严格执法,真罚真管真教育,真正让法规长“牙齿”。把修订村民公约、居民公约作为重要实践,将倡导“光盘行动”、文明婚丧等行为和人居环境改善、出租房屋管理等规范要求纳入公约,提升群众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公序良俗。
德治为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发挥好德治的教化作用,充分利用道德的柔性和弹性机制对社会主体进行相应调控,使治理过程更趋人性化,切实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在实践中,大兴区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牵引,涵养文明行为,扮靓城市文明底色。675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建设成为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载体。注重典型选树,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3人上榜“2021北京榜样”,1人当选“2021北京榜样”年榜人物。出台礼遇帮扶机制,引领道德风尚。抓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落实,在全市率先成立联合型外卖骑手文明监督队,文明养犬志愿服务队,美丽城社区文明志愿队,建立社区“文明会客厅”议事机制,引领文明新风尚。
精治为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要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先于群众发现问题,把好事办在群众开口之前,以绣花功夫推动未诉先办、提前治理,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在实践中,党员干部采取上门问需、问卷调查、梳理诉求数据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了解群众诉求,梳理房产证办理、物业管理等12类高频集中问题,建立重点民生诉求清单,争取把问题解决在前头。比如,针对老旧小区房屋漏雨、线路改造等问题,根据轻重缓急制定详细工作规划,每年挤出资金,赶在雨季前、用电高峰前完成改造,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精准治理、主动治理,有效实现未诉先办,全区万人诉求量稳定在全市最低水平。
共治为民。上下同欲者胜。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带动大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需求随之增长。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同时,必须建立起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相互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多元共治合力。在实践中,厘清各类社会治理主体关系,健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搭建多个互动平台和载体,完善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机制。畅通和规范各类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途径和渠道,使治理更加有效,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基础更加坚实,更好做到共治为民。
系统集成,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基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领域广泛、内容环节繁杂、涉及主体多元,畸重畸轻、单兵突进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完善的治理体系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兴区强化全区一盘棋,从区—镇街—村社—社会组织四个维度入手,积极探索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系统治理,发挥整体效能,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不断巩固和激发制度优势。
自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大兴区城管委按照市指挥部统一工作部署,聚焦现阶段垃圾分类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垃圾全品类分类处理能力及全链条管理水平,2021年度连续三个季度全市郊区排名第一,被住建部办公厅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区级统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区(县)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必须发挥好区(县)党委基层治理“一线指挥部”作用。大兴区把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工作,高位统筹推进。研究制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施方案,提出党建引领农村治理23项任务和社区治理21项措施,进一步明确各级各单位职责,坚持清单化引领、项目化推进、动态化督查,形成多方参与、全链条管理的基层治理责任体系。创新绩效考评机制,构建“党政一体”“督考合一”考核模式,建立以群众满意度和镇街评价为重要指标的考核体系,督促各部门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各项工作。完善干部驻村(社区)入户机制,145名局处级干部深入换届选举、垃圾分类、治安维稳等重点工作薄弱的村庄,每月定期入户走访,向群众公开手机号,切实做到了解沟通情况、征求意见建议、解决实际困难、增进干群感情、促进基层治理。全面建立区、街道(镇)、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组织397个党组织和2.2万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村)报到,参与基层治理。
镇街协调。1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是大兴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阵地。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和镇级机构改革为契机,将市区两级5个公共领域共431项职权下放至镇街,推进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司法、统计、林业站所属地内设,整合组建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破解基层治理条块分割、有责无权等突出问题。强化镇街“分灶吃饭”机制,推动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向镇街延伸、财力资源向镇街倾斜。深化“吹哨报到”改革,聚焦跨地区、跨部门的复杂难题,依据部门权责自动响应指派,提高镇街统筹能力。强化镇街编制人员配备,为接诉即办、综合执法等重点工作补充编制,镇街围绕重点工作设置专班,既规范管理,又给足空间,保障基层治理有人管事、有钱干事。
村社落实。大兴区858个村社基层党组织是党直接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大兴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直接执行者,必须着力提升基层抓落实的能力。在村、社区“两委”换届中,推动实现农村“一肩挑”比例达到95.5%,社区书记、主任100%“一肩挑”。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采取“理论 实践”方式,举办“支部书记大讲堂”“社区书记论坛”,聚焦相似村庄、社区特点,分类开展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突出抓好基层后备干部培养,组织实施“新国门·青苗”计划,坚持“考录一批、遴选一批、选派一批、培育一批”,3期科班培养146名基层治理接班人,推荐培养669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村人才。探索民警兼职社区副书记,选派107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每村配备一名党建助理员,加强协管员队伍整合,引导各类治理力量到基层施展才华。深入推进基层监督,选聘派驻村、社区监督员694名,在各村、社区设置信访问题线索直报点,畅通群众反映问题、信访举报渠道,强化监督保障,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社会组织参与。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是大兴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制定《大兴区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和规范社会组织管理,优化社会组织结构布局,重点支持公益慈善类、民生服务类、基层治理类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垃圾分类、物业管理等关键小事,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推动将党建有关内容写进社会组织章程,把党建工作纳入社会组织成立、年检、评估和信用管理等关键环节,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推动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实现社会组织服务(孵化)基地建设与规范化运营。强化行业管理,坚决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目前,大兴区共有社会组织649个,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5个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8个社区社会组织,在扩大基层治理覆盖面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多元并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治理能力是关键。面对城乡基层治理的诸多挑战,各个治理主体必须在治理体系中各归其位、各尽其能、各展所长,齐头并进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基层治理各项措施才能落地有声,不断将治理能力转化为治理效能。
特色古镇生态崛起,凤河流域风景醉人。污水治理,清淤疏浚,采育镇河道整治,让辖区的凤河流域重归昔日的碧水蓝天。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采育镇村两级65名河长联动,以凤河等21条河道和37个小微水体为重点,依托40名的河道管护队伍,做到日常巡河和专业管护相结合,通过打捞漂浮物、清理堆物堆料等措施,做好环境整治“加法”和垃圾杂物“减法”。
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彰显党的领导力。基层离群众最近,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都被群众看在眼里。提升基层治理中党的领导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动做好了,基层治理就有了根基。大兴区坚持以上率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作用。区委书记带头向全区公布手机号,及时反馈处理群众需求。局处级干部深入一线驻村入户,定期调研座谈解决问题。镇街班子成员直接对接群众,沟通交流处理诉求。广大党员干部登门入户,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积极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推动落实、服务群众的风气已逐步形成,党组织在基层的号召力、影响力越来越强,党领导基层治理的基础也越来越牢固。
加强综合统筹协调,锤炼政府组织力。在基层治理中,要求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增强镇街行政执行、议事协商、应急管理等在内的综合能力,归根结底是组织力。接诉即办作为一场深刻的治理革命,是对基层政府组织力的一场考验和淬炼。大兴区在全市率先成立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在镇街层面成立分中心,在社区村层面设立民情工作站,形成了上下联动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机制,系统梳理派单、响应、办理、回复、回访等各环节工作流程,创新“六步”“八项”“十三要”等工作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合理诉求上门办、不合理诉求上门劝、咨询建议上门谈,最近距离与群众沟通,最大限度化解不和谐因素,最准解决群众诉求,“三率”排名持续保持全市前列。推动“网格 热线”深度融合,将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网格巡查的重点内容,两年来开展专项巡查34次,发现重点问题点位25195处,先群众一步发现解决问题。
创新群众共建形式,激发基层自治力。基层协商民主可以让群众平等、自由、常态化地参与基层治理,实现多元权利和利益主体的有效协同,是解决基层治理问题、提升基层自治力的重要形式。大兴区立足群众协商自治,创新“拉家常”议事会机制,建立“镇街—社区(村)—楼门(院)”三级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创新改变议事形式,通过入户走访、串门聊天等形式,灵活转变议事的场地与地点,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把问题解决在平时、解决在身边。完善工作机制,从问题发现、议事解决、培训提升和监督考核入手细化流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拉家常”,构建居民诉求解决闭环。健全“拉家常”四级工作体系,即区级统领—镇街创新—社区(村)实践—社会参与。打造镇街“拉家常”“邻里笑”“观民音”“店小二”等品牌,开展活动1179次,征集居民意见建议2476条,累计解决各类问题6.8万件,提升居民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创新了基层群众自治形式,实现不诉自办。
发挥社会主体优势,凝聚社会整合力。在基层治理中,各类社会主体拥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善于整合各类主体,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新闻媒体擅长铺陈“事”、感染“情”、论证“理”,在解决基层难题上具有显著优势。大兴区积极发挥媒体作用,主动借助北京卫视《向前一步》栏目,直击民生热点、难点和痛点,把相关的居民、基层单位、政府部门等聚到一起,邀请知名律师、行业专家等组成调解团,搭建交流对话平台。通过典型案例,让大家受到教育和启发,为类似基层治理难题解决提供参考。借鉴《向前一步》模式,大兴区创新打造首档区级公众对话平台《言之有理》。目前,录制有十几期节目,解决了老楼加装电梯、停车难等典型问题,切实发挥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优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