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各界高度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推出了一系列信贷政策和扶持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专家建议,银行对民企贷款需要更宽容。而上海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最近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对记者说,民企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经常会遭遇“玻璃门”。
王均金:“因为以前给民营企业贷款是要终身追责的!如果出了信贷风险。具体经办的很多人就不敢动了,这不利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以前,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抱着“不做不错”的心态;即使做,也要让民营企业自备“安全绳”。郑修南在上海经营着一家中等规模的酒店设备经贸公司,进货时有很大的融资需求。虽然多年经营下来,国家的税、员工的工资社保和公司场地租金从来没有发生过拖欠,但是就是因为无法给银行抵押物这根“安全绳”,申请贷款屡次碰壁。
郑修南:“要是到银行去借,它就是要有抵押物。一定要用实物担保、房产担保。银行肯定是要有点风险的,但是你还是要怎么甄别企业的优劣,也不能一概而论。”
近期,央行通过定向降准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如何避免资金只在银行间市场打转,让处于实体经济末端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切实感到实惠?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认为,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在分配信贷资源时银行有风险的考虑无可厚非,但在内部管理制度上,应该对民企发放贷款更宽容,防止宏观上导致货币政策信号传递不畅。
刘胜军:“银行对于风险问题可能会高度关注。在很多基层的银行的实践当中,它对于同样是国企客户和民企客户造成的不良贷款,它们内部的责任追究是不一样的。那么这样的话,从银行高管的个人理性出发,他当然会更倾向于给国有企业贷款。”
上海的不少银行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进行内部管理机制上的探索。工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周春明介绍,上海工行内部正在建立面向民营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的尽职免责办法,为经办人员松绑。
周春明:“通过尽职免责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把它数量化,不要定性。这样的话,容错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通过数量化、标准化,那操作性更强一点。”
与此同时,上海也已出台多项支持民营企业信贷的举措,比如最近开通的“上海银税互动信息服务平台数据直联”,就助力中小微民营企业把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提升他们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效率。
编辑:陈丽
责任编辑:邬佳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