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世山
内容提要:本文从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通俗方式入手,分类细化了生态物质、调节服务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生态产品体系,阐述了生态产品产权明晰制度、专业分工体系、市场配置机制等三大市场基础与技术路径,提出要以建立生态产品数据库、完善交通网以及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向心力作为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支撑保障,以期在复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逐步探索完善,形成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通俗方式 路径与基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由浅入深研究,机制服务于路径,应在简单、浅显、通俗的路径上逐步提升完善。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通俗方式
狭义地讲,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广义上说,生态产品还包括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的绿色产品,有感官和心理益处的精神文化产品。生态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产品(间接获得的效益)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方式。
(一)生态物质产品供给
1.自由物品供给
清新空气、明媚阳光、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等大自然恩赐的不需付费即可自由享用的物品。
自然物质产品
一是在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出产的特色食物、野生蔬菜、水干果、棉麻丝等食用、日用植物和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用植物;二是土壤、石头、木材等建筑材料和各类矿产资源;三是特定气候和地理、植被条件下的动植物资源和菌类、藻类、蕨类、苔藓类产品。
人类加工的自然物质产品
一是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培育特色经济植物,发展蔬菜、养殖、水干果、中药材等产业的产品;二是通过发现和智慧发明进行材料组织、资源综合利用的物质加工产品;三是通过现代技术和市场营销方式,在物质基础上形成的区域品牌产品,主要有通过产品质量得到市场认可的土特产品,通过企业加工形成的品牌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形成的地理标志产品等。
(二)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供给
1.调节气候与净化环境
气候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差异,以及海洋、陆地、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比如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的气候非常适合生物资源的生长,甚至在植被遭到破坏后,稍加保护,即可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同时,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除了高山的位置和地形迎风坡和背风坡效应对雨水的影响外,海拔高、云层少,太阳直接照射增强,散射辐射降低,温度降低,湿度减少,特殊的中气候优势有利于物种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以及自然景色的形成。当然也由于地形对气流的阻碍和抬升作用,小气候明显,容易造成局地强降雨等灾害天气。
2.保持水土与修复土壤
水土保持和土壤质量是保证环境资源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的根本。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极大,进而影响到水土保持与土壤品质。历史上的生产活动,从最初的毁林狩猎、开荒种植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都极大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因此原始森林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形成的乔灌草本植物是保持水土、修复土壤的重要资源。植被的地上部分尤其是高大乔林的树冠截留降雨作用明显。截留后,阻止了雨滴击打表土,同时,大大减少了落到地面的降雨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与土壤侵蚀量,地表的枯落物层也有吸持水分和保护表土的作用,极大地促进雨水下渗,避免“水冲土跑”,并且有机质丰富的地表层,土壤颗粒结构优,孔隙度高,可使土壤含水量达到更高值,因而植被的林冠层和地表的枯落物层构成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土壤修复的两道防线。
3.物种保护与培育进化
物种保护即保护生物多样性,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生物多样性生存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保障系统。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具有重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生产资料,维持生物多样性,物质产品会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调节气候和大气层成分、地表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还有利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及各种菌类、藻类、蕨类、苔藓类生物的生存,并对稀有物种的培育进化提供环境和条件。
(三)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产品供给
1.自然景观美学
一是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二是山地、峡谷、湖泊、瀑布、湿地等;三是特色高山动植物观赏科考、农村田园景观等。
历史文化价值
一是江南文化艺术遗存,比如传统手工艺,各地的古民居、古道、古廊桥等古建筑文化,种植养殖和制作技艺等;二是民族、宗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等;三是现代文化,比如农家乐、民宿,市场贸易、时尚产品、健康养生,绘画写生、影视创作等。
科学教育功能
一是帮助人们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中除了产品、商品外,还有通过精神感受、知识获取、主观映像、消遣娱乐和美学体验获得的非物质利益。
二是帮助人们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提高环境意识,在生产活动中减少对作为未来潜力的自然资本的损耗贬值,降低环境退化造成的负效益。
三是帮助人们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科学测算有机物生产、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维持与更新、营养物质循环、维持大气化学组成的平衡与稳定,孕育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游憩、自然景观的美学、文化、科学和教育的价值,形成自然资本的核算体系。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基础与技术路径
产权明晰是市场运转的条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是市场的基础,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也应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分工体系的建立,调节资源合理地在各部门和各生产者之间的配置。
(一)构建生态产品产权明晰制度
深化生态产品中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生态资产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全社会统一界定制度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工作,重点界定水流、森林、湿地等生态资产的产权主体及权利。创新生态资产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推动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担保、入股等权能。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收益制度
一是明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对石油、天然气、贵重稀有矿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重要江河湖、湿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产权,与地方共治共管,收益归地方。明晰县级政府对矿产、河流、国有林区等的产权,加强管理、限制开发。二是建立生态源头地区保护,绿色保护地区搬迁,生态外部性付费的制度。通过建设国家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形式,加大对生态源头地区的保护。通过大搬快聚、退耕还林等方式提升生态公益林质量。通过对流域上游出境水质的监测确定下游地区的生态补偿强度。通过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实现各类市场主体按市场规则依法平等使用自然资源。通过对多种所有制自然资源产权保护,逐步建立保护自然资源产权、获得政府补助补偿权、保护交易权等制度。三是优化农村宅基地权、林权、水权、土地经营权制度和生态修复激励制度。以宅基地复垦收益分成激励异地搬迁、村庄改造、大搬快聚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集体土地占有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金众筹,网上竞标认购产品等形成加快土地流转,以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选择引导资本投向高海拔、高品质的山田山地,提高经营效益;通过“绿化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通过提供苗木,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各类主体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林相改造,明确不同种类公益林补助标准,提高公益林品质;通过“河权到户、封溪养鱼、增殖放流”等方式保护溪流生态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次级产权开发获利分配制度
除物理产权外,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的产出也是一种类似人类“著作权”的“知识产权”。只不过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开发论证。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使生态产品生产者和研究开发者有公平的机会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受益。要着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收益分配改革,让自然资源不同形式产权的收益权得到实现。
(二)构建生态产品专业分工体系
1.大力发展生态适应产业(资源的直接利用开发)
(1)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农业。一是通过实施最严格的农药化肥管控制度,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推动生物农药、有机肥的应用与推广,按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提供农产品。二是通过基地建设提供300米以上食(药)用菌、500米以上稻鱼共生、600米以上高山蔬菜、700米以上中药材、800米以上高山茶叶等农产品。三是通过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特色花卉苗木基地,立足种质资源优势提供珍稀濒危植物类、药用植物类、生态修复植物类等种质资源库产品。
(2)做好水、气、菌资源开发利用。一是科学规划开发水电资源,既能发挥小水电在拦水防洪、蓄水防旱、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又能确保生态流量与自然和谐;以高品质的水体为基础,实行“封溪养鱼”培育对水质要求高的水产养殖业;通过管道建设向大城市输送高质量的饮用水,既保证大城市的饮水安全,又充分利用本地的水资源存量;孵化一批水经济市场主体,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水产业、水产品,构建水经济创新发展链条,把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罐头压缩空气等产品,在负氧离子达到2000个以上的区域设立气养区,创新高山气候价值化路径,打造一批海拔1000米以上的清凉小镇。三是加快发展开发应用菌类、藻类、蕨类、苔藓类产品的产业。
(3)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一是适应刚需消费,结合大景区建设,加快县域景区间交通配套建设,打造山水诗之路,形成黄金旅游带。二是拉动内需消费,加快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三是满足特需消费,科学布局休闲养生和民宿经济。
2.大力发展生态适宜产业(特色资源的技术性开发)
(1)加快绿色健康产业发展。一是支持立足本地资源、立足农工结合、立足精深加工的竹木制品、食品加工、特色资源开发等企业发展。二是对引进的大健康、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实行专项政策支持。建立引导国内外大型生态高科技公司落户丽水的有效机制。依托全省最大的天然中草药园优势,以道地药材驯化抚育为依托,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回收再利用等一体化“吃干榨尽”。三是加快华东药物植物园、食用菌精深加工孵化园、生物医药科创园等大健康产业园建设。
(2)创建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开发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积极推动磁动能、氢能领域、储能技术以及其他绿色能源领域的市场化开发,打造华东绿色能源基地。
(3)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和特殊政策吸引人才,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以规模适度的县城为智慧城市创建试点,注重构建政府、学界、产业界和用户共同组成的“四螺旋”模式,培育地方企业,并推广应用模式,加快走向数字社会。以“花园云”的建设完善为突破口,引领智慧管理,加快建设数字政府;以智能、便利、低碳为目标建设未来社区,增强社会创业团队和广大市民适应数字社会的能力。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实施以人定策,因业施策,体现政策的差异性和吸引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3.稳定发展生态适当产业(资源与环境的协同协调性利用)
从区域经济的全局看,生态保护要靠经济发展作保障,即三次产业中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丽水发展的实践证明,“贫穷是最大的污染”,农业产业占比最大的年代是生态环境最差的时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不但带动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就业方式、收入结构、生活习惯,即不再砍树卖树、砍柴烧饭、靠农收入、靠山吃山。因此,要充分利用主体功能区中的可利用空间,以适当的比例、适当的方式发展适当的工业。
(1)实施企业清洁化生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大力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以高端装备、高端金属制品、精密制造业、合成革产业改造提升为目标,着力打造生态工业特色产业链。
(2)实施行业、产业资源循环化利用工程,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竹木、食品、中医药、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深度加工产业,抓好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资回收利用企业的发展。
(3)实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工程,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施循环低碳试点工程,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快省级静脉产业示范城市试点建设。以矿地综合开发的方式形成可利用地。重点培养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典型,逐步形成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和中介服务等有机联系的企业群体,使工业园区尽快成为我市及各县(市、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构建生态产品市场配置机制
1.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资源的减量化利用。要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利用,必须保障自然资源产权的收益权,这就涉及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和生态产品市场价格问题。目前,资源产权尚处在改革中,还没有真正经济意义上的交易,信息不对称、价格机制不合理等因素导致自然产权交易的成本巨大,未发挥本应发挥的杠杆作用,因此要加快完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探索建立服务全国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构。
完善绿色发展价格形成机制
先行试点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和价格政策体系完善的探索。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完善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节约用水、节能环保等价格机制。完善政府采购生态产品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优质优价。制定生态产品政府采购目录清单,率先探索国家及浙江省对丽水、瓯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政府采购生态产品试点。
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
构建以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交易体系。
(1)明确地方发展的基本用能量、排放量。由有权机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地区区位、地理条件、生态环境、人均产出等指标测算用能、排放、碳减排等指标进行初始配额配置,以单位能耗和排放考核为主,避免污染重地区能耗、排放量指标高,后发展地区指标少的现象,同时积极探索开展以清洁能源供应、碳减排量抵扣能源消费总量改革试点。
(2)建设碳减排交易市场。生态产品市场化才能促进生态的静态资源动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健全生态产品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建立按碳汇、水质量、空气质量等生态贡献程度的“以奖代补”机制,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在浙江省范围内对口帮扶地区间统一协调“碳排放权”的有偿调剂,购买使用“碳指标”者付费,碳交易市场筹集的资金用于丽水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生态价值补偿。通过市场交易机制的制度创新缓解财政困局压力,从机制上解决提高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的资金来源。
(3)建立生态信用制度。建立有助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的企业和自然人的生态信用档案、正负清单和信用评价机制。将破坏生态环境、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等行为纳入失信范围;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与金融信贷、行政审批、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挂钩的联动奖惩机制。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支撑通道
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目标,需要构建切实可行的支撑条件和保障体制。
(一)建立生态产品数据库。生态产品数据库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保障工程。一是建立“花园云”监测数据平台。全面掌握全市域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产品的质量、数量变化情况,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二是推动生态产品数据空间化。加大对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统计的数据,采用适宜的参数和模型方法,反演出生态产品数据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态。通过面积权重内插法、插值法等空间化方法进行生态产品数据空间化。三是建立试点重大项目库。加快试点建设项目落实,动态发布试点建设重大项目工程包。优化和整合资金渠道,发挥财政资金对市场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加大对资源能源节约型、新兴绿色产业的投入力度。创新政府性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效与进展纳入市县考核评价体系,为重大项目库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加速实现的交通网
丽水的特征与瑞士相近,学习瑞士的经验,就要先了解怎样利用和打造优势。瑞士的发达具有多种优势:一是中立国优势。周边是发达国家,可以一心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考虑产业的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体制优势。市场配置资源充分,政府定位准确,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合理,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竞争力强劲,产业合作社量大面广质高;三是生态资源优势。各类资源丰富,尤其是山地资源占90%,资源的水平与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发达;四是交通优势。瑞士国土面积4.2万km2,境内有六大机场,7500多公里铁路,有“村村有铁路,户户有花园”之称。公路里程长且顺畅连网,有很强的通达性和便利性。我们要对标瑞士,就要找寻瑞士发展的真实轨迹,其中最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大力发展交通。地方发展的关键在区位,唯有交通能改善区位,市委“两山”大会提出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建设交通,就是认识到交通无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的任何规划都要靠交通的促进和带动才能实现,“一带三区”的规划必须要靠交通建框架。因此,对标瑞士,丽水应大力度快速度高质量进行交通规划和建设:一是建成丽水市域的大通道,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出口大通道:北承南接大通道为杭丽高铁(义乌—缙云)、金遂松龙庆高铁,东进西拓大通道为温武吉铁路、衢丽铁路;二是建成“一带三区”交通框架,即缙云、莲都、青田之间的快速交通网;三是丽水市域内县域间、景区间的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如遂昌—龙泉、松阳—云和、庆元—景宁的一级公路与凤阳山—百山祖连网公路。
那种认为国外景区的公路都很小,丽水不必建高等级快速交通的说法,其实只是看到些皮毛而坐井观天的瞎指挥,不顾中国国情的游客心态,事实是只要丽水达到了瑞士的交通能力,丽水的生态产品价值就能像瑞士一样充分实现。
(三)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向心力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也是丽水市必须实现的重大改革成果,应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体系。一是加强领导。成立市、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指导、协调和推进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工作,对试点建设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浙江省政府应加大对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和浙江省大花园最美核心区“两区”项目实施的支持力度,每年在丽水落地一批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确保在试点期实现GEP和GDP规模总量协同和转化较快增长,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丽水模式”和“丽水样扳”。二是明确政府、企业、公众责任,聚集合力。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推进的政府部门职能,按照确定的工作任务,制订阶段性实施计划和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确保按时顺利完成。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纳入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内容,进一步引导干部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强生态保护的关系。明确企业及公众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体责任,坚持生态生产、绿色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探索激励企业及公众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公共经济(政府财政)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及公众在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快速发展。三是建立引导公众广泛参与保障体制。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宣传、教育与奖惩活动,以形成公众的绿色价值观、消费观、发展观,充分调动公众勇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形成党委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氛围,深入解读和宣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涵和建立目标,为建立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来源: 光明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