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萌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在平稳结束过渡期后,于2022年1月正式落地实施。
如今,资管新规发布将满四周年,资管行业四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银行理财市场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资管行业四年来取得的积极进展。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银行理财而言,传统保本理财基本整改完毕,全面净值化时代已经到来。对于券商资管而言,传统占据主导地位的通道业务规模大幅萎缩,诸多券商已经成功申请了公募牌照,全面向主动管理转型。对于信托业务而言,与券商资管类似,传统通道业务大幅缩表,非标转标成为业内发展主流,主动管理也在积极发展之中,已经有部分信托机构成功转型。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资管行业从原先的跑马圈地逐步迈向合规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新老理财有序衔接,理财产品设计与发行持续完善,整体看已经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果。
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共321家机构存续有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4%。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达94.15%,较去年同期提高21.1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也在持续推进。今年一季度,浦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上银理财公司正式开业。截至3月底,理财公司共获批筹建29家,25家正式开业。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正式收官与理财公司的健康发展,理财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稳步提高,占比达60.88%,较去年同期提高30.48个百分点。
不过,资管行业转型仍面临不少挑战。明明表示,券商和信托资管全面迈向主动管理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这段阵痛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投研体系的建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FOF模式或将是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
苏筱芮认为,转型过程中客户流失,以及费率下行等因素则使机构面临挑战。近年来,银行理财(含子公司)各项费率整体呈下行态势,带动理财收益下行,对费率造成一定挤压。此外,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成立,资管新规的影响不断深化,理财市场供给侧竞争不断加剧。在产品发行层面,伴随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净值产品的发行量、存续规模持续上升,规模效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费率下行。
而在投资者一端,销售时做到合理的风险匹配以及及时的披露产品信息成为投资者关注的话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一季度有2000多只理财产品破净,不少投资者纳闷“为何银行理财也能亏”。在明明看来,全面净值化时代到来之际,投资者保本思维仍未完全改变,这对资管行业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行业联合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
“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于投资者风险等级分类的监管,避免风险分级流于形式,同时加大对于违规销售风险等级不匹配理财产品的惩罚力度,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各资管机构需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准确定位,准确向客户传递基础金融知识和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全面加强对投资者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明建议。
苏筱芮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一是要关注具体产品的风险等级,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投资者,建议选择中低风险产品;二是要避免将自身过多的资金用于投资理财,尤其是在疫情严峻的大环境下,尽量保持充足的现金流以防范外部风险。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要通过多元化渠道开展相应的宣传,在介绍产品时合规用词,建立有效的咨询沟通及投诉机制,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编辑 上官梦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