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过去要求科研人员将做科研的费用分为很多科目,比如设备费、材料费、分析测试化验加工费,还有国际交流合作费、专家咨询费等科目,申报起来十分繁杂。目前各地试点的改革方向,找准了“为科研人员松绑”的“痛点”。
刘杨
四川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副处长
1月初,四川正式启动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工作,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成为首批试点单位。
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全国背景是什么?“四川版”试点工作与其他省区相比有何特点?是否能为全国的科研管理提供借鉴?1月20日,四川省科技厅及部分试点单位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根本是为科研人员“松绑”
多年来,我国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采取预算制,即科研经费要按照预算要求来使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由此,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陆续展开。
2019年7月,科技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明确,国家科技项目中的直接经费使用还需编制预算,但除设备费外的其余科目均可自主调剂经费使用比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首次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项目经费不再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从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山东、重庆、广西、广东等省市陆续启动试点工作,涉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杰出青年项目、优秀人才项目等。
“科学研究带有不确定性,经费科目过于限定,使用效率就会降低。”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由于预算申报“卡得严”,且不同类别的经费不能混用,科研人员修改技术路线引起经费使用变化,需要层层审批,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开展‘包干制’试点,根本目的是进一步破除对科研人员的束缚,大力简除烦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自2019年以来,四川省打出了一套科技体制改革的“组合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设计和改革方案,强化放权、减负、激励,科研人员获得感和积极性显著增强。
“通过试点,四川将创造更加完善的政策条件和体制机制,让科研人员有更大的积极性、有更大的自由度、有更多的获得感,推动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取消预算编制不设比例限制
目前,各省市出台的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核心方向大致为:项目申报前,不需要编制预算;项目实施期间各科目支出也不设具体比例和金额的限制,但需在规定范围内;明确绩效支出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科研需要和相关薪酬标准自主确定等。
“过去要求科研人员将做科研的费用分为很多科目,比如设备费、材料费、分析测试化验加工费,还有国际交流合作费、专家咨询费等科目,申报起来十分繁杂。”四川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副处长刘杨说,目前各地试点的改革方向,找准了“为科研人员松绑”的“痛点”。
此次四川试点的改革方向也与全国其他省市基本一致。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改革后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分配支出。“比如说编程软件方面,科研人员以脑力为主,不需要太多的材料设备经费,那么这种高智力研究大部分经费可以作为绩效,通过这种项目管理的方式,科研人员也能够真正地开展科学研究。”
当然,“包干”绝不是放任不管。在目前各省市试点中,均突出强调诚信管理,要求科研人员签署承诺书,遵守科研诚信与伦理。不过,四川试点中对经费使用不再进行验收,而是在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前,要求试点单位应对项目经费支出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并在单位内部公开项目经费决算表,接受广大科研人员监督。
“但这绝不是‘一放了之’,也有相对的约束,经费使用始终需围绕科研项目来开支。”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这意味着,科研人员能自主支配经费,可用于分析测试也可用于国际合作等,没有比例限制,也不需要调整预算。虽有经费使用自主权,但是使用它也是有规则的。如果一味地放,只会乱,监督和约束必不可少。”刘杨说。
来源:科技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