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这是一本阿信今天要向你极力推荐的大部头重磅新书

如果你也承认,科技已经成为推动这个星球前行的最根本动力,那你一定能从这本书简洁有力的书名中感受到它问鼎经典的潜力——

《科学的起源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亨利·基辛格博士去年在新书《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中,曾以自己的百年人生经历告诫后来人,一定要重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

因为它们早已不是一种“产品”、一个“领域”或一个“产业”,而是教育、制造、国防、政治、广告、文化等众多行业及人类各个方面的底层赋能者。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掌握一点基本且相对系统的科技知识,也就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
而成本最低、性价比较高的入门方式,就是硅谷投资人、科技大咖吴军博士多次强调的——阅读科学技术史
但这里面有个bug,“科学技术史”是一门由比利时裔美国科学史乔治·萨顿创立的年轻学科,在你所能读到的大多数或专业或通俗的科学史书籍中,几乎总是摆脱不了那种或明或暗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科学史叙述视角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曾批评道:“国内科学史的写作,我觉得是非常不成功的。”而在涉及中国科学家的记载分析方面,则“不是做得不够,而是根本做得一塌糊涂”。
这也就显示出了这本《科学的起源》在思想层面的弥足珍贵之处:它没有侧重于某一文明、某一国家或者某一领域,而是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思考与论述,重新梳理整个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过程
《科学的起源》的另外一重特色在于,作为由两位中国前沿科学家书写的科学史,书中在融合比较中,也不忘中立地展示了以《易经》、中医理论、中国哲学等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世界科学史上的贡献,弥补了东方科学被忽视的缺陷。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作者之一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成生辉,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曾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研究,曾任世界银行(总部)顾问。

另一位作者是西湖大学工学院讲席教授崔维成,1986年获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学士,1990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2002年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任命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所长,并担任了“蛟龙”号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

这本书内容之广,涵盖了近代科学形成之前的文明(16世纪牛顿力学诞生之前的时期)、经典力学时期(17-19 世纪)、现代科学时期(20世纪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科学高潮时期(21世纪上半叶,复杂系统论)和科学未来(21世纪及以后,在复杂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万统论)……

在当今这样一个愈加动荡撕裂的时期,《科学的起源》会告诉你,科学并不是一国独有的发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交流推进的,理应被用来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你可以不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的专家,但人的一生一定要读一本关于科学的通史类著作,俞敏洪说,这本《科学的起源》就是陪伴你重走科学发展历程的好书
在这个快乐的获得愈加即时、愈加廉价的时代,阿信真心实意地建议你静静读完这本同时具有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的好书。

顺便提一句,这本厚达600多页的科学史大部头在制作上也是诚意感拉满,所有的图片、表格都是全彩印刷,视觉观感就一个词——五彩斑斓
元科学:科学地看待科学

如何来反思科学,是人们重新审视科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2021年,元宇宙大潮初起,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所谓“元”的概念,是否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模式呢?如果从“元”出发,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思考科学,我们或许能够对科学的本质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想法,成生辉和崔维成在《科学的起源》中,从“元科学”出发,即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科学,通过大跨度、多视角的梳理,带领我们整体地认识和分析繁杂的科学。


元科学是研究科学过程的科学。它包括科学的起源、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历史、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优势和科学的局限等。就如书里所说,元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类,它时刻提醒人们从更全面、更细致和更具评估性的角度看问题。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科学的起源》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中西方科学何以不同?


起源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区别思维的分歧、文化和社会结构不同


在20世纪,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呢?


1976 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正式将这个历史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了“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但是《科学的起源》中提到,中国直到16世纪中叶都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3300多年前,甲骨文中记录了日食

距今约2500年的《周礼·考工记》准确地描述了 6 种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

1 世纪初,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105 年前后,中国科学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造纸术在中国迅速传播;

3 世纪前后,中国人发明了瓷器;11 世纪造瓷技术传到波斯;1470 年前后从波斯经阿拉伯传遍意大利和整个欧洲

到了唐代,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其在 9 世纪首次被用于战争;

11 世纪中叶,宋代的科学家发明了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16 世纪末,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撰写了《本草纲目》,这一著作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作;

至此,中国古代科学发展达到顶峰,四大发明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所以看待中西方现代科学的差异不能过于片面,如跟着本书横向追溯中西方科学的出现和发展时,我们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当讨论科学的思想基础时,我们不可否认古希腊哲学对西方科学的奠基。

就比如亚里士多德提出世间万物皆由土、水、火和空气“四种元素”组成。这个理论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的结构和物质的形成。这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古希腊科学流露出新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发展了数学、天文学和逻辑学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西方思想、科学和哲学数百年。

古罗马时期,许多科学家脱颖而出,他们试图研究早期的古希腊科学,并将这一知识体系与一些新的发现和理论结合成一个适合罗马人生活方式的实用思想集。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西方的科学便走向了一条理论先行、实践结合的道路。

与西方科学相比,东方在科学研究领域更加重视技术应用,从而发展出了大量实用型发明,但在理论的系统性和定量化方面却长期被忽视。

当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大陆,科学使人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之时,中国的技术发展却似乎陷入了停滞,被世界甩在了后面。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书中认为,造成现代科技水平差异一部分还在于东西方不同文化和社会结构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处于封建制度时期,统治者秉承“重农抑商”的政策,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围绕小农经济展开,从经验主义中不断总结并产生新的技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缺少理论的抽象性和逻辑的系统性,故而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的形态。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对东方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的上升使哲学的发展受到制约,儒学对科学发展也有潜移默化的负大于正的影响

如果说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理性的,那么东方科学相对来说则以感性为主。

但是,《科学的起源》总结道,东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没有好坏之分。


《科学的起源》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当代科学之于文明的发展体现在东西方在技术、哲学、科学方法、传统的差异之上。


蓝色海洋环绕群岛所哺育出的西方文化,是征战在外、跋涉十年返乡的英雄奥德修斯;是为人文信仰献出生命的复仇王子哈姆雷特;亦是漂流至陌生岛屿自力更生的鲁滨孙⋯⋯

这些西方文学中坚韧不拔、为心中信念之火而燃烧生命的人物形象,是西方文化精神最深刻的缩影。

而在绿色田野铺就的山岭间耕种出的东方文化,是安知鱼之乐的庄子;是醉捞水中月的李白;亦是吟啸徐行的苏轼⋯⋯

与西方的隐忍执着不同,东方的坚韧有如蒲苇,大有自得乐的恣肆畅意。千年铸就的东方文化精神,是讲求中庸与调和的温润,是竹林煮酒、流觞赋诗的安然。

西方科学传递了古希腊的理性火炬,东方科学则继承了儒家的感性衣钵。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以理性经验为引、以实验为舟,不断追寻客观规律;东方则不拘于思辨与玄虚,于实修实证中洞察万物之真相、生命之真相。

在思维上,西方信奉“存在即合理”,而东方则讲求“天人合一”,追求和谐与融合⋯⋯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两者之间并无优劣之分,东西方共同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历史的开端,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一同在迷雾中艰难探索。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智慧的先人们首先发明了文字和数字。东方的方块层层叠叠,西方的字符弯弯绕绕,它们共同构建起了人类文明的地基

科学的未来:一条分化与融合之路


从“元科学”的角度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有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科学发展每一阶段之中。

一种是科学的“分化力”,即科学本身在科学传统、科学方法、科学观以及科学学派等方面不断进行“分化”,这种分化机制促使科学的研究方式、方法、传统等方面不断发展,对科学的进程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另一种则是科学的“整合力”,即科学自身在分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整合。科学的分化是科学整合的基础,科学的整合是科学分化的发展和提升。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是一条不断分化与整合的道路。

在古代,科学知识以哲学的形式组成一个整体。17 世纪后,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具体自然科学逐渐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起了各自独立的学科范式与研究目标,开始了人类知识体系在学科意义上的分化过程。

分化和整合相伴而行。到了19 世纪中叶,科学的发展向人类揭示了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之间的联系,使科学的整合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出现了自然科学中电动力学热力学进化论等新的整合以及社会科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整合。

20 世纪以来,科学的整合趋势继续加强。一方面,由于人类对整个世界的集合认识,出现了愈分愈细的分支学科,如物理学分化为相对论、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等;另一方面,又在同一认识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的新的整合。

这一发展趋势还特别表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演绎科学的密切联系和广泛合作。20世纪,科学的发展进入人类对世界统一性有崭新的认识阶段。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分化和融合的不只是学科,也体现在中西方文明的相互借鉴,融合和差异化发展。

现代西方的科学、工业革命与现代艺术,其实都是在中国科技和思想上发展而来的。文艺复兴”的本质就是在欧洲文明中出现了一个融合中华文化的全新思潮,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很大的贡献。

在本书最后,两位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人类未来文明和科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在科学高速进步的今天,人类面对的问题也从最原始的温饱上升到精神议题,同时,科技的发展引发的人与地球的矛盾也迫切需要一个解决方案。从“元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能够从历史中看未来,在根源中找到更多可能。

俞敏洪推荐的600页巨著:这两位海归前沿科学家的新书,太好看了(俞敏洪推荐22本书)

科学的起源》说道:“以元宇宙的角度对人类科学发展历史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各种不同学科的融合将成为 21 世纪的主流趋势。重新思考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透过表象看本质,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6月18日 下午2:05
下一篇 2024年6月18日 下午2: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