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绩发布了部分高校2022年科研经费情况,主要如下表。二十亿以上高校四所,深圳大学接近20亿。
高校科研经费整天情况
高校科研经费十年来持续增加,据统计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92亿元,十年翻了一倍,累计经费总额上万亿。此外还有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12年的391.8亿元增至2021年的847.5亿元,增长超过116%。委托经费通常是联合项目,企业出资,出题,高校申报承接科研,也属于校企合作。
可能我们不禁会问,上万亿的投入,产出是什么?
在科研成果方面,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
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000多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
高校近三年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物理学领域,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牵头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反应被认为将推动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进程。从专业角度评价,该成果是诺奖级研究成果,也是我国物理学家发现的最重要的物理效应之一,因此毫无悬念获得了2018年度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化学领域,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发现了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新高度,解决了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的关键,它决定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从事不对称催化工作的两位学者,说明中国科学家在追赶世界前沿研究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因此其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材料学领域,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论,创制的新型介孔催化剂可大幅提升原油资源利用率,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多孔材料因其特殊性质,在材料研究领域备受关注,赵东元院士将多孔材料特点与催化融合,能够指数级放大催化效能,是传统催化领域的突破,因此获得2020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研制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华中科技大学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等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
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主力军。
聚力打造“国之重器”
高校在重点项目攻关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梦天在轨、嫦娥奔月、北斗组网、羲和逐日、神舟飞天、高铁织网、大飞机翱翔、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
高校原创性科研在支撑国之重器顺利交付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科研经费存在问题
目前马太效应明显,很多高校科研经费越来越多,还有一些,特别是西部高校捉襟见肘,也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地区不平等发展。
其次,科研经费被滥用情况屡禁不止,从之前李宁院士被查到一些普通教师,都想从科研经费套现获利,加大科研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管理预示着约束增加,又要充分考虑科研工作者的自由。如果经费使用困难,报销耗时耗力,可能对科研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结语
最近十几年,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国家“双一流”的推进,很多高校科技成果丰硕,科研成果转化增加,大学科技园科研孵化能力也在逐渐强大。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甚至很多地方高校也是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科研成果异军突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