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田园牧歌生活梦想成真——青海休闲农牧业方兴未艾

  已是8月中旬,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的大通华灏国锦翠蔬生态园,采摘草莓和蔬菜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草莓大棚里,鲜艳的草莓散发出浓浓香味,惹人眼目,沁人心脾。最高兴的要数孩子们了,挎着小篮子,不停地拣拾着草莓,也拣拾着欢乐……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黄瓜、茄子,散发出诱人的色泽和田园气息。最受游人喜爱的要数与黑枸杞嫁接的辣椒了,不一样的口感,给人别样的惊喜。“周末最喜欢和朋友开车出来到西宁周边的采摘园游玩了,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又能品尝和购买健康的蔬菜水果,出来一次能保持好几天的好心情。”西宁的黄女士一边采摘着草莓,一边快乐地和我们聊着天。1Vv

  近年,大通县依托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建成西宁市重要的“菜篮子”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工作,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以神农油桃基地为龙头的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休闲农业基地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迈进,休闲观光作用日益显著,年产各类水果及精细蔬菜5.2万吨,年产值1.56亿元以上,从业人数达1800余人。1Vv

  大通极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是我省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的亮点之一。近年来,我省各地根据自然生态、区位交通、民俗文化、客源市场等条件与因素,在城镇郊区、名胜景区周边等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类型,初步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观光型”、以城郊设施农业为主的“设施农业休闲型”、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民俗文化体验型”、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草地生态旅游型”、以旅游景点为主的“风景名胜依托型”五种发展模式。休闲农牧业逐渐成为发展特色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1594家,较“十一五”末增加532家,其中休闲农(牧)业园区43家、休闲农(牧)庄121家、农(牧)家乐1394家、民俗村36个。2014年接待游客1196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2.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亿元。1Vv

  西宁市四区三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不仅发挥了观光、休闲、采摘、农事活动体验、科技培训、农耕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还满足了市民不断增长的休闲观光需求,成为全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典范;依托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的德令哈市盛康休闲生态佳苑、都兰县盛世桃园农家乐、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农家乐专业村,已成为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点的响亮品牌;门源县以花为媒,依托独特资源优势连续举办“油菜花节”,成为休闲观光的一大亮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依托三十万亩枸杞举办“枸杞节”;东部黄河流域的贵德、民和等县,也依托规模种植,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旅游;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三兰巴海村,如骆驼泉边一朵奇葩,每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探寻“撒拉族绿色家园”。而乐都映山红的大樱桃、油桃、大枣,让每一个品尝过的游客回味悠长……1Vv

  省农牧厅副厅长都茂庭说:“党的十八大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为休闲农业与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中央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部的支持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休闲农牧业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一轮‘西部开发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等系列政策措施,为我省的休闲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兰西经济带、东部城市群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省各地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们短程出游和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增多,为城镇郊区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提供了与日俱增的客源需求。我省还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外地游客在参观青海湖、塔尔寺等传统旅游景点的同时,也希望深入农村牧区体验生活,消暑度假,使全省休闲农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力争到2020年,全省休闲农牧业观光园发展到2500家,示范县发展到10个,示范点达到200家。”1Vv

  记者从省农牧厅经济作物处了解到,为推动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上档次、上规模,全省各级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从2012年开始,省政府每年投入400万元,在全省建设20个休闲农牧业示范点。2011年,安排阳光工程培训资金,重点培训休闲农牧业从业人员,进一步强化了休闲农牧业服务管理。2012到2014年,西宁市政府投资3400万元提升和改造市郊休闲农业园区,着力建设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1Vv

  省农牧厅经济作物处处长毛建梅介绍,现在我省休闲农业已从“一家一户”的“农家乐”,向休闲农庄、休闲观光农业园、休闲农业专业村发展,用“旅游灶”煮香“农(牧)业饭”,推动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全省休闲农业初具产业规模,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去年,全省休闲农牧业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直接安置农牧区就近就业的农牧民2.07万人,仅此一项,农牧民获得工资性收入2.48亿元,使农牧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1Vv

  同时,品牌效应逐步显现。通过各地开展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全省有8个被国家和省级认定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县、72家休闲农牧业示范点。贵德县、大通县、湟中县、门源回族自治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共和县生态休闲农庄等11家示范点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门源县油菜花等3个景观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互助土族自治县高羌村、乐都区新联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休闲农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1Vv

  为进一步规范休闲农牧业的发展,省农牧厅联合省旅游局出台了《青海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创建管理办法》,西宁市政府出台了《西宁市农家乐管理办法(试行)》,互助县出台了《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服务标准》;循化县制订了《农家乐旅游接待点安全管理制度》……全省各地区结合“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推进高原美丽乡村”等项目,投入配套资金,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修建乡村旅游公路,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牧区,有效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保证了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7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2年6月7日 下午1:02

相关推荐